繼上個月去了一趟宜蘭礁溪的五峰旗瀑布,就對礁溪地區的好山好水所吸引,而礁溪又是溫泉之鄉,更增添了我對礁溪的嚮往。趁著今天天氣轉為陰涼,便獨自前往礁溪,除了享受溫泉SPA之外,也來探訪礁溪另外一個美麗的景點 ─ 林美石磐步道。
一早搭著火車由汐止出發,早上9:40就來到了礁溪,出了火車站後,拿著地圖便開始步行前往。沿著宜5鄉道大約步行了30分鐘,經過一片美麗的金棗園,遠遠看到山上的佛光大學。林美石磐步道就在這佛光大學的附近,想不到這條路還真是遙遠,此時剛好有一輛轎車停下來問我,問我是不是要去林美石磐步道,因為剛好目的地相同,可以順便載我一程,真的很感謝這位大哥,讓我少走了一段遙遠的路程,真是人間處處有溫情啊!
於是右轉宜6鄉道,一路上都有詳細的路標,循著指標往上行,在往林美石磐步道的岔路口,路口有一圓弧狀的鐵製拱門及柵欄。很無奈的是,這柵欄是鎖起來的,柵欄外還有許多小販在擺攤,詢問了一下,才得知目前林美石磐步道在整修,不讓遊客進去,我只好帶著失望的心,隨著大哥的車回到了山下,與大哥道別。
心裡越想越不甘心,山不轉路轉,於是我改由其他的小徑前往林美石磐步道。上個月我前往五峰旗瀑布時,在往五峰旗瀑布的路上,曾經沿著得子口溪岸邊前行,那邊有一個紅色小鐵橋,正是通往林美石磐步道的路徑,這是一條只能步行的小徑,屬於登山者的路徑,於是走過了紅色鐵橋右轉開始步行出發。
↑- 得子口溪之紅色小鐵橋是往「林美石磐步道」與「月眉坑瀑布」入口《11:49》
↑- 於紅色小鐵橋觀看得子口溪溪流與遠處蒼鬱的山巒《11:50》
而這是一條土石產道,平坦易行,沿途有很多的登山條。四周林蔭怡人,走起來清爽舒適,而且十分的幽靜,右邊就是得子口溪,水聲淙淙也非常的悅耳。前行到一處水泥小土地公廟,再前行約20公尺,出現了岔路,左側往上的小徑通往林美石磐瀑布步道,右前平緩小徑通往礁溪另外一個景點 ─ 月眉坑瀑布。
↑- 一條土石產道,沿途林蔭怡人,走起來清爽舒適《11:53》
↑- 碎石子步道平坦易行《11:56》
↑- 於步道旁樹林間隙觀看得子口溪溪流《12:03》
來到了岔路口,於是取左向上,原先平緩的路徑也出現了緩上坡,沿途依舊植物茂盛,林蔭怡人,路況也非常的好。途中經過土石崩落區之後,會經過一個水泥柱的土地界碑,接著是一個緩下坡,再前行10分鐘之後,終於抵達步道的入口處。
↑- 左前往上的小徑通往林美石磐瀑布步道,右前平緩小徑通往月眉坑瀑布《12:07》
↑- 植物茂盛,林蔭怡人《12:18》
↑- 途中經過土石崩落區《12:19》
↑- 抵達林美石磐步道入口《12:32》註(1) 註(2) 註(3)
註(1):「林美石磐步道」的名稱是由「林美」、「石磐」所組成的。「林美」是指當地村名(礁溪鄉林美村),當地早期的地名為「林尾」,後來才改為「林美」。這與台北的「景尾」改名「景美」,有異曲同工之處。「石磐」則是指「石磐瀑布」。林美石磐步道沿著「得子口溪」的溪谷而建,這條溪由於河川侵蝕而形成大小的瀑布景觀,其中最高瀑布為石磐瀑布。石磐瀑布的上方有一塊堅硬的四稜砂岩,大石如盤,所以瀑布取名為「石磐」。這條步道因此命名為「林美石磐步道」。
註(2): 林務局在宜蘭縣整建完工的十一條區域型國家自然步道,包括:太平山國家森林遊樂區內的台灣山毛櫸步道、翠峰湖景觀步道、鐵杉林步道、茂興懷舊步道、見晴懷古步道、平元自然步道及三疊瀑布步道;另外還有位於其他地區的南澳朝陽步道、大同松羅步道、礁溪跑馬古道及林美石磐步道等社區型步道。
註(3): 宜蘭縣礁溪鄉林美村之國家級自然生態步道「林美石磐步道」,是全新打造的亞熱帶溪谷步道,是早期民眾上山種植水果及取水管線的步道,由於步道本身破壞甚少,植被相當完整,是一處非常適合學術研究及推廣地方特色的絕佳地點。林務局以不破壞原有林貌的方式進行闢建,以生態工法、就地取材整建的步道,林相完整,並於94年5月22日正式啟用。
入口處立有木椿,書寫「林美石磐步道」六個大字,前面有設立一座步道導覽圖,詳細說明了林美村地名的小故事以及整條步道的地圖景點介紹。入口旁有一大片空地,約可停放20幾輛小汽車,但目前步道處於不對外開放狀態,顯得冷冷清清。在步道入口處也設置封鎖條,但封鎖不了我對這景點的嚮往,於是穿越了封鎖線,開始探索這個美麗的景點。
↑- 林美石磐步道入口,設置導覽圖《12:34》註(4) 註(5)
註(4) - 導覽圖說明: 雪山山脈為台北縣和宜蘭縣的分水嶺,山勢雄偉陡峭,唯有在林美社區內的林美山山勢平緩,可鳥瞰蘭陽平原,海拔皆在400公尺之內,水源充沛,是附近居民農作及民生用水之源頭。
註(5) - 導覽圖說明: 林美村原本地名為「林尾」,「林」台語發音為「ㄋㄚˊ」,意指礁溪庄最後開墾之山林落伍部落。而村內各部落如「楓腳」、「大楓頭」等也都是以具指標性的大樹為名,其他如「水尾」,「埤墘」則是因為位處湖邊或圳溝末端而得名,而「客人城仔」則是早期客家人聚居之地。
林美石磐步道全長1,689公尺,寬約3公尺,沿得子口溪左岸河床步道通達石磐瀑布,接著由得子口溪上游右岸步道下山至出口,成一環狀步道,右去左回,去程及回程各約八百多公尺,平緩好走適合親子同行,是一絛景觀優美自然生態豐富,具有深度知性的步道。
一走進林美石磐步道,隨即感到原始森林的氣息,一開始是寬闊的碎石路,相當平坦好走,林木草蕨夾道,濃蔭蔽日且蓊鬱翠綠,一股清涼席捲而至。這時路右側出現一個木馬及一小段木馬道,這應該是先人伐木遺留的木馬林道,「木馬」是早期的伐林工人在缺乏道路、卡車及機器動力載運木材的情況下,所使用的一種簡易運送木材的工具。木馬造形類似雪橇,用來裝載木材,然後以一排排的圓滾木鋪成木馬道。木馬的底部則抹上烏油(機油)來潤滑,使木馬在木馬道上拖行,將木材運下山。
↑- 進入步道,沿途有翠綠的樹木草蕨《12:38》
↑- 步道右側出現一個木馬及一小段木馬道《12:41》註(6)
註(6): 木馬是一種類似雪橇的運木工具,長約七台尺、寬約一台尺半,可載重二、三千公斤,木馬須在專屬木馬道上行動,木馬道寬約四台尺,每隔兩台尺半埋一根圓木在土中當枕木。木馬疊好木材、綁紮妥當後,工人釘上「牛頭」、「牛尾」、「索環」等配件,預留一條長木當控制桿,繫上縴索就可以上路了,行進間,木馬工人必須在木馬道枕木上塗潤滑油脂,減少磨擦阻力方便行進。由於木馬完全靠人力操縱,下坡必須用身子擋住木馬、腳當剎車,一個不小心失控,沈重木馬上的縴帶會把人拖下山,非死即傷,這就是木馬會「吃人」的由來。
礁溪多雨潮濕,所以溪谷植物生態盎然豐富,每隔100公尺設有小木椿標記里程,讓人能夠明瞭身處於步道的距離位置,不致有迷途之虞。經過木製小橋後,來到步道300公尺處,開始進入亞熱帶森林溪谷,有幽蔭的森林景觀,而兩旁的植物更豐茂。步道沿著得子口溪的溪谷而建,有時右側需設置護欄以策安全,沿途景觀相當迷人,隨時都能聽到溪水潺潺,並有多處溪流小瀑及深潭。
↑- 每隔100公尺就設置了一個木製里程牌,讓人能夠明瞭身處於步道的距離位置《12:42》
↑- 經過木製小橋《12:45》
↑- 步道300公尺處,開始進入亞熱帶森林及溪谷《12:48》
↑- 幽蔭的森林景觀,兩旁的植物更豐茂《12:50》
↑- 步道沿著得子口溪的溪谷而建,右側有設置護欄以策安全《12:52》
↑- 棧道俯瞰下方有溪流小瀑及深潭《12:54》
步道大約400公尺處,出現一小段的木棧道,棧道沿山壁懸空架設,下面是深谷溪瀑,沿途都可以聽到流水淙淙的聲音。溪谷兩側長滿各種眾多的蕨類植物,舖滿整片山壁,景色真是美不勝收,彷彿置身於原始叢林。
↑- 出現一小段架於斜壁的棧道,貼近山壁而行《12:55》註(7)
註(7): 溪谷兩側長滿石藻、樓梯草、苧麻、姑婆芋、山蘇花以及眾多的蕨類,琳琅滿目舖滿整片山壁。會讓人忍不住尋路攀下溪谷,探訪這片濕生植物的綠色世界。
接著步道轉左上方,林務局就地取材以蛇木檔土舖設階梯,緩緩向上,是非常棒的生態工法階梯。接著經過一個木製棧道便橋後,步道從左上方繞了下來,繼續沿著溪流而行,沿途有許多的溪流小瀑及清澈水潭。若夏日炎炎,也不妨溯溪一段,絕對清涼又消暑。
↑- 步道繞向左上方,緩緩向上,有木板工法堆砌的階梯往上走《12:57》
↑- 經過木製棧道便橋《13:03》
↑- 步道從左上方繞了下來,繼續沿著溪流而行《13:04》
↑- 沿途有許多的溪流小瀑及深潭《13:07》
續前行,旁邊山壁上,鑿有一個引水渠洞,一條引水渠道穿過渠洞而下,這是一個水圳遺址。溪岸的解說牌有詳細的說明,原來這條森林步道的前身是一條古老的水圳路,這水圳遺址及渠道岩洞,使得這條森林浴步道多了一分淡淡的古道人文氣氛。水圳遺址旁則是一個美麗的小瀑布,我走近溪岸的石頭上,欣賞水圳遺址旁的整個溪流瀑布美景,眼見水瀑沿著岩石斜壁淌流瀉下,流進一池清澈水潭。
↑- 溪畔出現水圳遺址,有一個引水渠洞,流水穿過渠洞而下《13:11》註(8)
註(8): 解說牌說明:「林美地區因地勢較高,早期居民用水不便,日據時代即沿著石磐瀑布一側開鑿取水道,由山壁打洞以石頭堆砌水道範圍,供應下游十公頃的梯田用水,更種植蕃薯、金棗作物;目前則以簡易自來水廠供應全村用水。」
↑- 水圳遺址旁的小瀑布美景《13:13》
↑- 水圳遺址旁的整個溪流瀑布美景《13:15》
繼續前行,來到步道600公尺附近,通過一座木橋,原本溪流在步道右側,過橋後,溪流換在步道左側。前方出現一條木棧道,棧道右側有較易崩塌的落石處,設有封鎖條與警示牌,或許就是因為安全考量,這條步道才會暫時不對外開放。
↑- 水流平緩,溪水潺湲《13:18》
↑- 通過一座木橋,原本溪流在步道右側,過橋後,溪流在步道左側《13:22》
↑- 過木橋,出現木製棧道,連結陡峭的木梯向上《13:27》
↑- 木製棧道右側有較易崩塌的落石處《13:28》
這條木棧道旁有林務局擴拓步道後裸露殘破的四稜砂岩,而這裡的溪流出現峽谷地形,溪谷上下落差之間,前後出現幾座小瀑布,瀑布之間形成潭水。溪谷一道瀑水從溪澗崖壁間竄出,注入一泓碧綠清潭,潭水清澈見底。這條木棧道一直延伸到一道高約數十公尺的木棧階梯,建築在陡峭的岩壁上,分上下兩段,限制5~8人同時通行,兩段中間有一小的觀景台,可凌空俯瞰峽谷的溪瀑潭水。這個小型的峽谷是林美石磐步道的精華地帶,襯出一幅絕美的溪谷山林構圖。
↑- 溪谷上下落差之間,岩石眾多,也形成許多的小瀑溪流《13:28》
↑- 陡梯附近的峽谷《13:30》
↑- 陡梯附近的峽谷,形成清澈的潭水《13:32》
↑- 陡梯附近的峽谷,觀賞瀑布《13:34》
↑- 林務局擴拓步道後裸露殘破的四稜砂岩《13:35》
↑- 步道則沿著岸壁而上,這裡有陡峭的木梯《13:36》
↑- 木梯分上下兩段,限制5~8人通行,兩段中間有一小的觀景台《13:37》
↑- 於木梯頂,凌空俯瞰峽谷的溪瀑潭水《13:40》
上了陡梯,溪谷稍變為平緩,接著又出現一小段的陡峭木梯,通往石磐瀑布觀景台。觀瀑台旁濶葉林木濃綠深蔭,到處樹上掛滿名為山蘇花的「鳥巢蕨」。石磐瀑布位於得子口溪的上游,高約八、九公尺,從一塊巨大的四稜砂岩飛濺而下。觀瀑台可俯瞰瀑布奔灑而下,淙淙之聲,迴盪於耳際,結合森林的芬多精,產生大量的陰離子,據說瀑布旁之陰離子數約為2萬之比率,有增進健康的效益。由於步道目前不對外開放,人潮稀少,我獨自一人坐在觀瀑台的木椅,一邊吃餅乾一邊觀瀑,別有一番悠閒雅致,什麼煩惱都可以拋到九霄雲外。
↑- 又出現一小段的陡峭木梯,通往石磐瀑布觀景台《13:44》
↑- 觀瀑台,可俯瞰石磐瀑布奔灑而下《13:46》
↑- 石磐瀑布《13:57》
↑- 於觀景台與石磐瀑布留念《14:01》
↑- 濶葉林木濃綠深蔭,到處樹上掛滿「鳥巢蕨」《14:02》註(9)
註(9): 鳥巢蕨屬於鐵角蕨科,鐵角蕨屬,全省中低海拔潮濕通風的山野,隨時可見。大型的著生性蕨類,根莖短而直立,氣生根十分發達;葉柄很短,葉叢生,葉片長度可達一公尺餘。鳥巢蕨與典型蕨類相去甚遠,許多長行的葉片向四面八方生長,空出一個中心,模樣就如鳥巢一般,也似一朵綠色的大花,所以鳥巢蕨又名「山蘇花」。
過了觀瀑台,來到步道800公尺處,有階梯向上,往石磐瀑布上方,瀑布上方四稜砂岩凹陷聚水成潭,上方有一座木橋橫越得子口溪。過木橋,對岸的地表有一大塊的四稜砂岩,是所謂「石磐」名稱的由來。這一大塊的四稜砂岩非常的滑,我不慎滑了一跤,還好沒有大礙。這裡剛好是林美石磐步道的中點,步道在此迴轉,沿著溪谷的另一邊下山。
↑- 步道800公尺處,階梯向上,往石磐瀑布上方《14:08》
↑- 石磐瀑布上游的木橋《14:09》
↑- 於木橋上,來到石磐瀑布的上方,遠處為觀瀑台《14:10》
↑- 瀑布上方大塊的「四稜砂岩」正是「石磐」名稱的由來《14:15》註(10)
註(10): 台灣最堅硬的四稜砂岩層,形成於約三千萬年前的河流出海口環境,四稜砂岩名稱的由來是因為它的標準露頭發現在北橫的四稜村,其主要成份為粗粒石英的砂岩,因受擠壓抬升而具有發達的破裂面,它與東北角著名的攀岩場地:龍洞,屬於相同的岩層。
↑- 堅硬的四稜砂岩旁,觀看石磐瀑布上游溪流《14:17》
回程,漸遠離溪谷,步道離開了得子口溪,沿著溪谷上方的山腰折返,緩緩下坡,全程都是泥土配合細碎石子路,非常的好走。植物生態豐富,林蔭怡人,置身在森林浴步道中健行。回程首先經過高聳的筆筒樹林,紋路有如蛇皮,又稱為蛇木,是充滿陽光和潮濕的環境才能孕育出來的。筆筒樹是侏儸紀時代的本木蕨類,步道裡成群的筆筒樹林高大到足以遮蔭的程度,彷彿身處侏儸紀時代的場景。
↑- 步道在此迴轉,沿著溪谷的另一邊下山《14:19》
↑- 步道1公里處,沿途平緩,植物生態豐富《14:21》
↑- 回程經過高聳的筆筒樹林《14:24》註(11)
註(11): 人類過去常無情砍除樹蕨,嫌它們缺乏經濟價值,因而這些筆筒樹群顯得分外珍貴,不只因為它是生物多樣性的指標,更因台灣位處亞熱帶地區,北部山區環境多雨潮濕,才能孕育出原本只在熱帶高山環境中才有的筆筒樹林。
↑- 回程經過木製小橋《14:26》
↑- 於小橋觀看筆筒樹林《14:27》
↑- 侏儸紀時代的本木蕨類─筆筒樹林《14:30》
續前行是一整片高大英挺的楓香林,可惜此時這裡的楓香林並無楓紅之感,樹葉也顯的很稀少。最後來到步道1700公尺處的最後一個木椿標記里程,往下走了一段蛇木階梯,接著穿過一小片美麗竹林,抵達環狀步道終點,順利的完成了這趟的旅程。
↑- 一整片高大英挺的楓香林《14:35》註(12)
註(12): 一整片高大英挺的楓香林是從前人為種植的經濟樹種遺留。在農業經濟掛帥的年代,山民種植楓香,做為種植香菇所需著床的腐木,據說楓香可種出香味濃郁的香菇;而且楓香具有膠質,有採膠的經濟價值。隨經濟環境丕變,這片楓香林雖然沒能達到當年人為種植的目的,但卻提供了一整片足以讓現代人紓壓消暑的山林,也是當年設想不及的吧!
↑- 步道1700公尺處,接近步道終點《14:39》
↑- 穿過一小片竹林,抵達步道終點《14:40》註(13)
註(13): 林美石磐步道兼具三項特點:
1.一是步道位於森林裡,無日曬之虞。
2.是沿途有溪流瀑布,有清涼之樂。
3.步道平緩,路線不長,無登爬流汗之苦。
↑- 回到林美石磐步道入口處《14:45》
回到林美石磐步道入口處已經接近下午三點,這1.7公里的步道,我花了約兩個小時走完,實在是很滿足,因為我很認真的拍攝每一個令我感動的美景。在步道的入口處,有貼上一個告示牌:「颱風釀成災害,為顧及遊客安全,即日起步道封閉檢護,不便之處,諸多包含」,原來是因為正在整修,要打造一個更安全的步道環境,如果要前往安全要自行負責,不然就要等著整修完畢的開放了。不過我喜歡目前的狀態,人潮稀少顯得十分的幽靜,獨自漫步其中,彷彿置身於亞熱帶叢林幽谷的綠色世界,很怕重新開放了,遊客將會趨之若鶩,到時候人滿為患的盛況,是否仍能保持原始美麗的清新風貌,實在令人擔憂。
林美石磐步道四季都很有特色,但是夏天會是是最美的角度,可以森林浴、吸收高單位的芬多精,可以戲水消暑,還可以享受各種昆蟲、鳥類和青蛙的合鳴,最重要的是,步道裡的天然涼爽,絕對勝過都市裡全天開放的冷氣機,無論如何,林美石磐步道是絕對值得推薦的絕佳景點。逛完了美麗的步道,回程再去享受溫泉SPA,今天真是豐富愉快的旅程。
(文: 酸莓 / 圖文資料查詢: 酸莓 / 參考旅記: 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等)
↑- 林美石磐瀑布地圖 (擷取於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
↑- 林美石磐瀑布附近地圖 (擷取於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
交通資訊:
★ 自行開車:
1. 由國道一號(中山高)至汐止系統交流道轉走國道五號(北宜高速公路),過雪山隧道由頭城交流道下往礁溪方向行駛,至礁溪後再由台9線轉入林尾方向,經大楓橋往佛光大學校區,產業道路右方小徑即可到達林美石磐步道入口。
2. 由國道三號(二高)至南港系統交流道轉走國道五號(北宜高速公路),過雪山隧道由頭城交流道下往礁溪方向行駛,至礁溪後再由台9線轉入林尾方向,經大楓橋往佛光大學校區,產業道路右方小徑即可到達林美石磐步道入口。
★搭乘大眾運輸:火車:搭乘台鐵火車往宜蘭方向,至宜蘭礁溪站下車,轉搭計程車或租摩托車至林美石磐步道入口。
(備註: 目前林美石磐步道主要入口因颱風災害,步道封閉檢護中,暫時不對外開放,還有一條小徑則是位於五峰旗瀑布入口旁「得子口溪」過紅色小鐵橋右轉向上,可步行40分鐘到達林美石磐步道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