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jpg

最初聽到友蚋(ㄖㄨㄟˋ)這個地名是在三個多前,在一個「優泉小鎮」的建案廣告DM之下,並於三個多月前曾到此探訪找尋遺跡。之後,在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中看了很多對此地的介紹,其中最讓我感到震撼與感動的是日本攝影學家「野澤英治」於三十年前來此所拍攝的友蚋照片,留下了當時友蚋礦業聚落的風采與儷影,那畫面令人動容許久,照片裡的台車道、吊橋,如今幾乎都已消失殆盡。旅行的目的無外乎是印證想像和發現驚喜,我想隨著部落格的成立,我很想為大家介紹這個被遺忘的小村,勾起大家的思古幽情,於是趁著週休假日,再度漫遊於此,為大家分享旅行中的點滴。

    友蚋位於基隆市七堵區最西邊的山區,又稱「基隆後花園」,基隆河支流友蚋溪穿流其間,這個被遺忘的小村,過去曾經是一個繁榮的礦業聚落。煤產曾是台灣重要資源,但由於早年礦災頻傳,石油產業又日漸興盛,衝擊煤礦業,台灣煤礦人工成本高,無法與進口煤礦競爭,礦場因此紛紛停工,隨著時代的演變,逐年荒廢。30幾年前,運煤軌道交錯於友蚋這片山區,台車繁忙,機器喧囂,將一箱箱的煤炭運往五堵火車站。煤礦枯竭之後,小村沈寂,遺世獨立於友蚋溪上游的山區。

    近年來,在基隆市政府規劃下,友蚋被規劃為「友蚋生態園區」,昔日的礦場遺址、隧道舊橋,溪流沿岸,闢建了多處步道及自行車道,小村逐漸從沈寂中甦活,除了適合尋舊憶往的旅人,也成為了一處適合全家出遊踏青的景點。我午後一個人騎著車,約20分鐘的車程,沿著友蚋溪岸而行,抵達友蚋小村。

註: 生態環境的多樣性在友蚋溪流域顯現無疑,「蚋」以漢字解讀為內有虫,顯示出友蚋地區有豐富的昆蟲物種。昆蟲是地球上種類及數量最豐富的生物,地球上已知的動物種類有85%以上是昆蟲,地球上的昆蟲隻數約有10的18次方隻,昆蟲之蟲口約為現今人口的兩億倍。如果每隻昆蟲的平均重量以25毫克來計算的話,估計地球上所有的昆蟲重量是所有人類體重的12倍,我們可說是生活在一個充滿昆蟲的世界。據估計台灣地區的昆蟲約有20萬種,昆蟲也是台灣地區種類及數量最優勢的自然寶藏。

註: 友蚋原為平埔族凱達格蘭人生活據點,為峰仔峙族群之一支,地名由原住民譯音而來。友蚋庄在清代屬石碇堡管轄,日治初屬水返腳辦務署,屬五堵區。大正九年(西元1920年)劃為為基隆郡七堵庄。戰後改為台北縣七堵鄉,民國三十六年改隸基隆市七堵區,下設友一、友二、友三,共三里。民國六十七年,礦業蕭條,人口外流,廢友三里,併入友二里。

 

                01.jpg

               ↑- 友諒產業道路

 

註: 友蚋溪又稱鹿寮溪,為基隆河中流支流之一,位於基隆市七堵區境內。源頭至友蚋溪中游屬於友二里。友蚋溪下游至基隆河交會處屬於友一里。友蚋溪流域形狀狹長,主流源自基隆市、台北縣交界處附近的友蚋山(亦稱鳥塗山),海拔高度624公尺向東南方流去,至土港仔一帶注入基隆河。友蚋溪北以五指山系中的七分寮山稜線與台北縣萬里鄉為界,東側以康子崙山(海拔315公尺)陵線與瑪稜坑溪流域為鄰,西側沿著新山(海拔高度499公尺)稜線與台北縣汐止市相隔,而基隆市與台北縣之間的縣界即是沿此稜線劃設。友蚋溪是基隆市境內最西側的一條河流。

 


                02.jpg

               ↑- 友蚋溪又名鹿寮溪,是基隆河的支流之一

 

    順著友諒產業道路直走,我來到友諒橋旁的「順益商店」,這幾十年的雜貨店(柑仔店)仍然還在。這裡是一個重要的地點,31年前,有3條軌道在此交會,如今友蚋溪兩岸的產業道路亦是在此交會。31年前,這裡是日本攝影家野澤英治行旅的終點,留下的友蚋煤礦人推輕便軌道的影象記錄令人震撼人心。


                03.jpg

               ↑- 友諒橋


                04.jpg

               ↑- 順益商店(位於友諒橋畔)


                

               ↑- 日本攝影學家「野澤英治」於31年前(1976)拍攝的順益商店,擷取於他的鐵道之路網站中

 

    沿著華新一路走,在友愛橋的附近,穿過北二高高聳的橋樑下,附近有極為雄偉的單面山,屹立著幾座相連的山峰,山頭陡起,裸露出巨大的砂岩,形成特殊的峭壁景觀。此處立有友蚋生態園區導覽圖,其中寫著單面山登山步道,但是沒畫出路線,我沿著友蚋溪岸,卻也找不到登山口,據說單面山步道只是計畫中路線,尚未開工,現在要去硬闖也成,只是較困難而已。

註: 友蚋溪中游河岸可見到因大雨沖刷而露出的砂岩,幾乎都是屹立的山頭和陡立的山坡。山頭兩側的山坡一面較陡、一面較緩,稱為單面山。大雨經年累月的沖刷,沖刷出雄偉的砂岩,屹立的山頭和陡立的山坡,頗有蘇東坡赤壁賦裡江岸望壁的景觀。


                05.jpg

               ↑- 北二高的高架橋旁的單面山,有裸露的巨大砂岩壁


                06.jpg

               ↑- 華新一路過北二高高架橋,就進入了友蚋生態園區,此為高架橋下「友蚋生態園區導覽圖」

 

    遊友蚋,可以從「一坑」附近的「壺穴景觀步道」開始,沿著華新一路在興化橋前,有一條可左轉的叉路(有指示路牌),可通往壺穴景觀步道的入口。「一坑」又稱「鹿寮新一坑」,早期煤礦盛產之時此地人聲喧鬧,繁榮一時,現留有當時採礦遺址,猶可見採礦的心酸血淚,反映出礦業聚落的過往陳跡。我來到了壺穴景觀步道的入口旁停車,就在我停車旁的水溝裡面發現一隻「赤尾青竹絲」,內心不免感到些許懼怕,但觀察許久,牠都沒任何動靜,我才敢走近拍攝。

註: 赤尾青竹絲與青蛇(青竹絲)的不同:

1. 赤尾青竹絲頸部細長,頭呈明顯三角形;青蛇(青竹絲)頭部則為橢圓形。
2. 赤尾青竹絲身體兩側有一條自頸部延伸至尾的白色縱線;青蛇(青竹絲)則無。
3. 赤尾青竹絲之尾部為磚紅色;青蛇(青竹絲)則為通體綠色。


                07.jpg

               ↑- 壺穴觀景步道入口


                08.jpg

               ↑- 赤尾青竹絲

 

    這裡有運煤的台車隧道遺跡,上方為「新一坑礦坑」遺址,位於附近的斜坡之上,但屬於私人土地,入口柵欄閉鎖,無法進入參觀。昔日的台車道,如今已規劃為「壺穴景觀步道」,長約500公尺,步道沿著溪岸緩緩而下,全程走於綠色林蔭間,溪岸林蔭茂密,有如一條森林步道,旁邊又有溪流為伴,步道路程短,且平緩行走舒適,旁邊的筆筒樹、蕨類植物生態豐富,人潮稀少,顯的十分的幽靜。

註: 新一坑又稱七星煤礦,它是早期友蚋的重要煤礦,在基隆有重要的地位。坑口仍然殘存當時採礦作業的若干建築,也是現今少數僅存的礦業遺產。

 

                09.jpg

               ↑- 壺穴觀景步道 (1)


                10.jpg

               ↑- 壺穴觀景步道 (2)

 

    一坑支流溪水清澈,溪水夾帶硬石,侵蝕河床岩石,溪床上佈滿許多因為受到河川侵蝕所造成的圓形坑洞,大小不一、深淺不同,造成大小不同美麗的壺穴。

註: 河水因河床表面起伏不定,產生不規則流動,形成渦流;渦流攜帶著砂礫在堅硬的河床上日積月累不停地挖蝕,造成形狀不規則的小洞穴,即為俗稱「石面桶」的壺穴奇觀。


                11.jpg

               ↑- 友蚋壺穴地形


                12.jpg

               ↑- 壺穴觀景步道旁,壺穴溪谷地形

 

    在步道的末端,木棧搭建了一處壺穴的觀景平台,但大部分的視線被樹叢給遮擋住了,但還是可以看到這個壺穴奇景,珍稀貴重的壺穴地形天然景觀,令人驚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註: 友蚋的壺穴在華新二路鹿寮一坑煤礦隧道的東端,長約10多公尺,壺穴為單獨型居多。若沒人引導,不易尋覓,不過通過隧道,即可看到壺穴景觀外,一片吸引人的綠立即映入眼簾,可以觀賞到筆筒樹、鳥巢蕨、腎蕨、伏石蕨、鐵線蕨等植物。

註: 友蚋壺穴地形的成因非常複雜,必須有河水浸泡南港沙岩層,使碳酸鈣溶解石變得較軟,又因南港沙岩層本身為生物擾動強烈的沉積地層,岩性不均,在鬆弛軟的地方容易大空隙,在急流和硬岩長期交互作用下,才形成這片壺穴地形,且因地形、地質和不定向水流等不同條件長期作用,所以呈現了單壺穴,複壺穴和聯合壺穴等三種不同風貌。


                13.jpg

               ↑- 力與美的壺穴奇觀 (1)


                14.jpg

               ↑- 力與美的壺穴奇觀 (2)

 

    步道的尾端為「一坑口」的台車隧道,隧道上方的大樹根還座落在隧道牆壁上,可見歷史非常悠久,我閉著眼睛走在隧道中,模擬想像30幾年前的景象,昔日礦村人文的樸拙歲月氣氛,感受到繁華盡褪的滄桑之感,發人思古幽情。

 


                15.jpg

               ↑- 一坑口的台車隧道


                

               ↑- 擷取於七堵文史工作室之「友蚋-基隆後花園」網站圖片

 

    逛完了壺穴觀景步道,騎上了車續往下一個景點前進,就在一坑口的對面,有一座樸拙的水泥石子古橋(興化橋)跨越友蚋溪,是昔日運煤橋遺址,當時兩個礦場(一坑、二坑)的台車軌道在此交會。古橋經歷一甲子的歲月,透出濃濃的古意,在橋頭設置有解說牌導覽,使我更能認識這座古橋。

註: 友蚋-細說古橋解說: 暗灰色的古橋,出現的年代大抵都已近日領中期,在30年代初時橫跨友蚋溪,意氣風發之形容,儼然是這新地區的象徵。曾幾何時,逐漸落沒,時過境遷,它竟是佇立成一種繁華歲月的滄桑,更是無緣進入現代化最具體的悲涼姿勢。凡有古橋,最先浮升的橋影,不免都是它那交錯在繁花、綠葉和白水間的橋身了,彷若初戀之情人。

 


                16.jpg

               ↑- 興化橋 (改建)


                17.jpg

               ↑- 友蚋古橋 (興化橋)


                18.jpg

               ↑- 友蚋古橋 (興化橋)下的友蚋溪,遇見戲水孩童 (攝於2007/08/02)

 

    在友蚋古橋旁的聚落,還是可看到許多舊式閩南紅磚舊宅,但也有現代的水泥樓房,新舊建物並存。紅磚牆上還漆寫著「保密防諜」的標語,那是屬於民國五十年代的歲月,斑斑字跡,使人勾起「反共抗俄」的時代記憶。

 


                19.jpg

               ↑- 舊式的閩南紅磚屋 (1)


                20.jpg

               ↑- 舊式的閩南紅磚屋 (2)


                21.jpg

               ↑- 紅磚牆上還漆寫著50年代保密防諜的標語

 

    就在紅磚屋的對面,有一片新穎的美麗的彩繪牆壁,大約有20公尺長,深深的吸引著我,彩繪圖畫正是友蚋小村從前礦業興盛時的點點滴滴,讓歷史的風華不再只是存在於過去和記憶中。

 


                22.jpg

               ↑- 遇見美麗的彩繪牆壁 (1)


                23.jpg

               ↑- 遇見美麗的彩繪牆壁 (2)


                24.jpg

               ↑- 遇見美麗的彩繪牆壁全圖

 

    續前行,右方為友新橋,這以「友」字命名的橋樑還真多,過橋後可以看到附近溪岸旁有親水步道,可以順著步道往下行來到溪中戲水。友蚋溪谷優幽迷人,這裡水淺流緩,非常的適合夏日戲水,溪水的沁涼感傳入體內,保證清涼消暑。

註: 友蚋有三多。友蚋溪因支流多,故以「友」字命名的橋樑最多。第二多是礦坑;但隨著時代的演變,現在多已荒廢。友蚋第三多是土地公廟,每個村莊田頭田尾都有兩座,算算友蚋地區的土地公廟至少十幾座之多,可能因為早期農業社會,土地公成為人民信仰寄託吧!


                25.jpg

               ↑- 友蚋溪親水步道


                26.jpg

               ↑- 「友新橋」附近的友蚋溪溪谷

 

    溪谷上游處有一座廢棄的運煤橋,五座細瘦的橋墩佇立於溪谷,高約兩、三層樓,溪岸上的橋基遺址頗有古意,舊橋下的溪流形成一個天然的游泳池。這裡是「鹿寮一坑」的對面,跨溪山區「鹿寮二坑」的遺跡,二坑煤礦開採後,運炭輕便車需經過此地,溪中仍保存著運煤輕便鐵軌高架遺跡,可證明這一帶煤礦產業曾經十分盛興。

 


                27.jpg

               ↑- 舊橋遺跡,橋墩佇立於溪谷


                28.jpg

               ↑- 舊橋下的天然戲水游泳池 (攝於2007/08/02)

 

    就在舊橋遺跡的前方,這裡有今年才模擬改建的「鹿寮坑輕便車站」,座落在「鹿寮二坑」的下方,令我十分的興奮,這是重現當年「鹿寮坑輕便車站」的景觀,旁有還設置有導覽解說牌讓遊客更能認識這個地方。大家在上一篇的「懷舊篇」影片、以及我分享的網頁可以很詳細的看到「友蚋煤礦人推台車軌道」,如今還能親自體驗這種特有的交通工具,很感謝地方政府的用心。我最希望的是這裡可以建立一個「礦業博物館」,讓這個曾是繁華礦業的小村落更能讓世人了解。

註: 友蚋溪谷流域早期煤礦礦產豐富,昔日對外的連絡以輕便車為主,「鹿寮坑輕便車站」就位於友蚋溪跨鹿寮橋的「鹿寮二坑」線上。輕便車為台灣光復前後的特有交通工具,車身以木板釘製,下裝四小鐵輪,以人力在軌道上推動行進。輕便車在平坦地勢時速約10公里,而下坡滑行時速可達16公里,車上裝有制動器可作為煞車支用。輕便車載貨也載人,在路邊隨時可攔車,當時較有錢的人才會搭乘。一台車可坐四人,由一人推著走,推動時車伕即可跳上車,等到速度變慢時再下來推。不過當車子上坡之際,車伕與乘客都必須下車幫忙推車,乘坐這種交通工具的確有其箇中甘苦。


                29.jpg

               ↑- 鹿寮坑輕便車站 (改建)


                30.jpg

               ↑- 鹿寮坑輕便台車軌道 (改建)


                31.jpg

               ↑- 鹿寮坑輕便台車 (改建)

 

    在鹿寮坑輕便車站的前方,跨河渡溪有一便橋,稱「鹿寮橋」。百年前,友蚋整個山區有上萬隻鹿群,之後漢人大量開墾平原,森林消失,自然環境遭到破壞;加上礦業興起,農業轉為工業社會,梅花鹿群漸漸消失,只留下鹿寮橋、鹿寮溪的地名,喚起人們一段歷史感傷的回憶。

註: 台灣有茂盛的森林,曾是梅花鹿的天堂樂園。過去,台灣西海岸廣大豐盛的平原幽美環境,正適合梅花鹿棲息。鹿全身都是寶,鹿茸為名貴藥材、鹿肉可食用,鹿皮做成的皮衣可保暖。養鹿、獵鹿成為原住民生活最大的資源;在西、荷時期,原住民以鹿皮、鹿茸,與人做買賣,以物換物。荷蘭時期,大量鹿皮外銷大陸、日本等地。清朝時期,每年還要上貢皇帝百餘件鹿皮。

 


                32.jpg

               ↑- 鹿寮橋 (87年6月改建)

 

    這裡的友蚋溪(鹿寮溪)左岸規劃了一條環溪自行車道,在「鹿寮橋」附近的自行車專用車道還有舊式閩南紅磚舊宅古厝可以欣賞。這條環溪自行車道全長約二公里,可從「友新橋」騎至更上游的鹿寮橋附近,適合散步、健行或騎著腳踏車沿著友蚋溪岸閒逛遊蕩,走路繞一圈約30分鐘左右。在秋高氣爽或黃昏時候,漫步或其騎著腳踏車於友蚋溪旁,更有一份悠閒逸趣。

 


                33.jpg

               ↑- 鹿寮橋附近的自行車專用車道及古厝


                34.jpg

               ↑- 友蚋溪環溪自行車道


                35.jpg

               ↑- 友蚋溪環溪自行車道,出現古橋遺址

 

    我騎著車,體驗了一小段自行車道(不好的示範),回到了華新二路,續前行右轉新興僑,這是往下個景點「石公潭」的方向。石公潭溪岸馬路旁有一廢棄的礦坑,昔日的採礦台車道沿著友蚋溪岸南行,至「一坑口」與其它台車道會合,然後繼續沿著溪岸南行,至「友諒橋」旁的「順益商店」,又與其它礦坑的台車道會合,然後循著友蚋溪的右岸,通往五堵車站。我來到了廢棄的礦坑口,只見裡面有蝙蝠從裡面飛出洞外,不敢再深入靠近了。

 


                36.jpg

               ↑- 新興僑,過橋往石公潭


                37.jpg

               ↑- 石公潭附近的廢棄礦坑


                38.jpg

               ↑- 石公潭附近的廢棄礦坑旁,有石雕仿採礦意象

 

    來到了石公潭,這裡是友蚋最熱鬧的景點,尤其是夏日時候,許多遊客來此戲水及游泳,岸邊則炊煙裊裊,烤肉香味隨風飄散。石公潭位於友蚋溪上游,友蚋溪流至此處,形成小潭,後來有民眾築壩阻溪,使小潭擴大為約五十公尺、寬約十餘公尺的人工湖。由於潭水是流動的活水,水質乾淨,深度又有2~3米深,溪水水溫十多度,跳到水中暑氣全消。每天凌晨五點多,友蚋晨泳會的會員,就在石公潭路邊聚會,晨泳會還在涼亭旁,用鐵皮搭臨時更衣室。

    站在水色碧綠的石公潭畔,四周映著濃密的綠蔭,美得令人讚嘆。潭上「豆娘」翩翩飛舞、潭中苦花魚自在優游,清新怡人的景象,讓人留連忘返。


                39.jpg

               ↑- 石公潭入口


                40.jpg

               ↑- 友蚋溪上游,上方為石公潭


                41.jpg

               ↑- 友蚋溪上游溪流,上方為石公潭

  

    由於天色已晚,而現在也不是盛夏,石公潭裡面只有兩個人在游泳,我分享在三個多月前我在此地拍的照片分享給大家,相信大家可以從照片感受到來石公潭游泳的人潮與熱鬧。


                42.jpg

               ↑- 石公潭 (1) (攝於2007/08/02)


                43.jpg

               ↑- 石公潭 (2) (攝於2007/08/02)


                44.jpg

               ↑- 石公潭 (3) (攝於2007/08/02)


                45.jpg

               ↑- 石公潭 (4) (攝於2007/08/02)


                46.jpg

               ↑- 石公潭 (5) (攝於2007/08/02)


                47.jpg

               ↑- 石公潭 (6) (攝於2007/08/02)

 

    由石公潭繼續往上走,約一公里,來到「雙孔橋」遺址。這是日據時代的古橋,也是昔日運煤台車通行的橋樑。石塊堆砌的雙孔橋,橋墩佇立於溪谷中間,恰與兩邊溪岸形成一對稱的半圓雙拱。橋身已古,附著青苔野草,荒廢已久,與溪谷綠意融為一體。


                48.jpg

               ↑- 雙孔橋遺址

 

    眼見路燈亮起,天色已晚,結束了今天的漫遊行程。友蚋只是個小地方、小村落,並不是很有名氣的景點,或許不值得大老遠專程而來,但我想藉由這篇旅記,配合著過去的影像,讓大家更了解這個被遺忘的小村,引起大家的思古幽情。我們每分每秒都在創造歷史,而歷史,總是在你不注意間就那麼輕易地消失堙滅,想想你的故鄉30年前是什麼景象呢?想像30年後又可能會是什麼景象呢?我們能夠為自己的故鄉及時代,留下什麼樣的影像及文字記錄呢?或許你今天拍的照片,30年後來看更加珍貴,希望大家一起努力珍視歷史,讓歷史風華不再只是存在於過去和記憶中,也能存在於我們生活周遭環境裡。

 

                

               ↑- 友蚋生態園區地圖  (擷取於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

交通資訊:

1. 由汐止大同路接鄉長路,過長安橋後右轉鄉友街,沿著基隆河岸左轉華新一路 (循指標),即可到達。
2. 從台北前往友蚋,走中山高速公路,過汐止交流道後,由五堵交流道下,然後右轉實踐路,沿著基隆河岸,循指標,再右轉華新一路,沿著友蚋溪岸而行,就可抵達友蚋小村。

公車: 七堵搭基隆市公車702班車,於友愛橋站下達單面山;於興化橋站下達台車隧道與壺穴觀景步道;於新興站下步行約15~20分可達運煤橋墩,再往前行約5分可達鹿寮坑台車。

(撰文:酸莓 / 圖片說明整理:酸莓   /參考文章: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友蚋生態園區
    全站熱搜

    酸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