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金字碑古道- 清嘉慶2年台灣知府楊廷理開闢淡蘭古道,路線自基隆暖暖、四腳亭越過三貂嶺,再經過雙溪、草嶺進入宜蘭,這是當時台北、宜蘭間的陸上通路,台灣總兵劉明燈,由這條路進入宜蘭,並於三貂嶺岩壁上題文,並於字上貼上金箔,自古以來便稱為金字碑,因此有人稱本段路徑為金字碑古道,與通過草嶺段的「草嶺古道」同為北台灣著名的觀光訪古步道。
金字碑-
三貂嶺古道上的金字碑,立於清同治6年,由當時的台灣總兵劉明燈在巡察三貂嶺時,因有感於山路艱險難行,因而刻碑抒懷,讚嘆這裡的險峻地勢。金字碑位於古道面南的山壁上,詩句塗以金箔,碑身雖已殘舊、底座稍有腐朽,但整體典雅可觀,因此當地鄉民就稱其為「金字碑」或「金字牌」,今已被列為國家三級古蹟。
(資料來源: 台北縣瑞芳鎮公所)
行程記錄:
《11:43》搭乘火車至猴硐火車站,由於猴硐煤礦博物園區的開放,前來的遊客愈來愈多,頗為熱鬧。車站前有許多餐廳小吃店,先吃碗麵,飽足一頓再出發
《12:00》出發,進入煤礦博物園區,由車站對面的願景館右後側上猴硐運煤橋(瑞三大橋)過基隆河。走在橋上,可見座落於運煤橋橋頭的選洗煤廠,感受礦業滄桑的意境
《12:05》瑞三礦業大樓(侯硐路158號),古道的入口就在礦業大樓左側的石階路。這條舊路可通往侯牡公路上的劉厝聚落,也稱為劉厝古道
《12:07》進入劉厝古道,沿途有古樸的石階路,而現存的古道僅短短十幾分鐘的路程而已
《12:12》廢棄古厝,充滿著礦業滄桑蕭條後的寂寥感,稍後遇溪流過小橋
《12:17》古道接近公路處,有古厝民宅,還有人居住,取左接柏油路,出口約是侯牡公路3.8K處
《12:19》接上侯牡公路,取左行,沿著公路往下坡走
《12:36》侯牡公路約3K的大轉彎處,可見後凹古道的入口,公路護坡牆有藍天隊設置的登山指標,起登,古道路況不錯
《12:39》石頭厝,改為養雞場,有養一隻黑狗,對陌生訪客狂吠不已,幸好有拴住。石頭厝前的小溪流為後凹溪,石頭厝為叉路,試探直走之路,不知通往何處,正確路徑應取左越溪
《12:49》農地叉路,左上往大粗坑古道、金字碑古道,右為後凹古道,取左,順著古樸的石階路往上
《12:55》翻越一支稜,山路轉為平緩的山腰路
《13:00》接上金字碑古道,左下距離金字碑古道的登山口不遠,休息
《13:05》續行,走金字碑古道向上,步道鋪上寬整的石階路,一路陡上。金字碑古道為淡蘭古道之一,沿途皆為水泥階梯及石塊階梯,樹蔭密佈,相當舒適
《13:23》後凹古道叉路,右下古道小徑通往北37(猴牡公路)、後凹、猴硐神社,回程由此下,續前行
《13:37》抵達金字碑,古碑佇立於此地一百四十多年,見證了淡蘭古道的歷史及其間的歷史滄桑變化。 同治六年(1867)台灣總兵劉明燈北巡時,曾在此處刻字立碑,歷史超過一百三十年以上。 『雙旌遙向淡蘭來‧此日登臨眼界開‧大小雞籠明積雪‧高低雉堞挾奔雷‧穿雲十里連稠隴‧夾道千章蔭古槐‧海上鯨鯢今息浪‧勤修武備拔良才‧同治六年(1867)冬‧台鎮使者劉明燈北巡過此題弁書』。
《13:40》續行,仍舊是一路往上的水泥階梯步道,後段展望極佳,基隆外海盡收眼底
《13:50》探幽亭,古道越嶺鞍部,空地中有塊『奉憲示禁』碑,另有一座古老的石砌土地公廟。續行有步道下往102縣道,鞍部往兩側的山稜都有山路,右路通往三貂嶺山,入口位於土地公廟旁;左路則是通往102縣道中途的不厭亭,可連登牡丹山。休息泡茶
《14:30》續行,原路下山
《14:47》回到第二個後凹古道叉路,約在距離金字碑330公尺處,取左進入,古道沿途路徑清楚,路況良好,一路下坡
《14:50》叉路,左有小徑通往附近的「後凹瀑布」,據聞沒什麼看頭,取右行,古道沿著後凹溪右岸而下,路況不差,沿途青苔古階半埋草間,稍後開始出現黑色水管,路況轉佳轉緩
《15:10》荒廢石厝,牆上爬滿藤蔓,荒廢已久
《15:13》回到農地叉路,左下往猴硐車站、猴硐神社,右上往大粗坑古道、金字碑古道,取左過溪,回到石頭厝養雞場,狗兒依舊狂吠
《15:18》回到後凹古道入口,雙瑞幹線66分2電線桿。循原路返回侯牡公路取左往上
《15:27》至到侯牡公路3.5K處,就是昔日猴硐神社的所在,取右進上。神社僅剩鳥居及石階參道殘跡,神社的主要建築都已被拆毀,拜殿改建成一座小涼亭,本殿則僅存基台而已。猴硐神社建於日據昭和晚期,為「皇民化運動」時期的舉措,隨日本戰敗投降,日本神社也走入了歷史。
《15:32》猴硐神社旁有新鋪的石階路,通往山腳下的懷德亭,稱為猴硐神社古道,取左往下
《15:38》懷德亭,走過亭前的介壽橋,取左返回猴硐火車站,搭火車回程
行程照片:
↑-《11:43》搭乘火車至猴硐火車站,由於猴硐煤礦博物園區的開放,前來的遊客愈來愈多,頗為熱鬧。車站前有許多餐廳小吃店,先吃碗麵,飽足一頓再出發
↑-《12:00》出發,進入煤礦博物園區,由車站對面的願景館右後側上猴硐運煤橋
↑- 猴硐運煤橋(瑞三大橋)過基隆河
↑- 走在橋上,可見座落於運煤橋橋頭的選洗煤廠,感受礦業滄桑的意境
↑-《12:05》瑞三礦業大樓(侯硐路158號),古道的入口就在礦業大樓左側的石階路。這條舊路可通往侯牡公路上的劉厝聚落,也稱為劉厝古道
↑-《12:07》進入劉厝古道,沿途有古樸的石階路,而現存的古道僅短短十幾分鐘的路程而已
↑-《12:12》廢棄古厝,充滿著礦業滄桑蕭條後的寂寥感,稍後遇溪流過小橋
↑-《12:17》古道接近公路處,有古厝民宅,還有人居住,取左接柏油路,出口約是侯牡公路3.8K處
↑-《12:36》侯牡公路約3K的大轉彎處,可見後凹古道的入口,公路護坡牆有藍天隊設置的登山指標,起登,古道路況不錯
↑-《12:39》石頭厝,改為養雞場
↑- 石頭厝前的小溪流為後凹溪,石頭厝為叉路,正確路徑應取左越溪
↑-《12:55》翻越一支稜,山路轉為平緩的山腰路
↑-《13:00》接上金字碑古道,左下距離金字碑古道的登山口不遠,休息
↑-《13:05》續行,走金字碑古道向上,步道鋪上寬整的石階路,一路陡上
↑- 金字碑古道為淡蘭古道之一,沿途皆為水泥階梯及石塊階梯,樹蔭密佈,相當舒適
↑-《13:23》後凹古道叉路,右下古道小徑通往北37(猴牡公路)、後凹、猴硐神社,回程由此下,續前行
↑-《13:37》抵達金字碑,古碑佇立於此地一百四十多年,見證了淡蘭古道的歷史及其間的歷史滄桑變化
↑- 同治六年(1867)台灣總兵劉明燈北巡時,曾在此處刻字立碑,歷史超過一百三十年以上
↑-《13:40》續行,仍舊是一路往上的水泥階梯步道
↑- 後段展望極佳,基隆外海盡收眼底
↑- 探幽亭,古道越嶺鞍部,空地中有塊「奉憲示禁」碑。休息泡茶
↑- 探幽亭旁另有一座古老的石砌土地公廟
↑-《14:30》續行,原路下山,回到第二個後凹古道叉路,約在距離金字碑330公尺處,取左進入,古道沿途路徑清楚,路況良好,一路下坡
↑- 古道沿著後凹溪右岸而下,路況不差
↑-《15:10》荒廢石厝,牆上爬滿藤蔓,荒廢已久
↑- 《15:13》回到農地叉路,左下往猴硐車站、猴硐神社,右上往大粗坑古道、金字碑古道,取左過溪,回到石頭厝養雞場,狗兒依舊狂吠
↑-《15:27》至到侯牡公路3.5K處,就是昔日猴硐神社的所在,取右進上。神社僅剩鳥居及石階參道殘跡
↑- 神社的主要建築都已被拆毀,拜殿改建成一座小涼亭,本殿則僅存基台而已。猴硐神社建於日據昭和晚期,為「皇民化運動」時期的舉措,隨日本戰敗投降,日本神社也走入了歷史
↑-《15:32》猴硐神社旁有新鋪的石階路,通往山腳下的懷德亭,稱為猴硐神社古道,取左往下
↑-《15:38》懷德亭,走過亭前的介壽橋,取左返回猴硐火車站,搭火車回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