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jpg

景點介紹:

    桃園縣大溪鎮以老街、木器、豆干聞名,近年來,也漸以古道之多而著名,大溪曾經是淡水河上游大嵙崁溪流域的茶葉、樟腦、木材貨物集散地,因此與鄰近鄉鎮聚落往來頻繁;其後,公路興起,河運衰落,大溪沒落,人口外流;因為城鎮落沒,土地開發需求減少,古道得以倖存至今。

(註):桃園大漢溪畔共有7條知名古道,包括:

角板山古道─復興鄉台地之間的古道
御成路古道─大溪到龍潭
齋明寺古道─齋明寺通往粟子園
尾寮崎古道─大溪鬧區至尾寮地區
小角仔崎古道─大溪美華里小角仔段,居民往返街的捷徑
打鐵寮古道─大溪三層地區通往復興鄉
大艽芎古道─竹篙厝大池穿越石門水庫湳仔溝檢查站到百吉、阿姆坪

    大溪古道中以「打鐵寮古道」最為特殊,主要原因是慈湖陵寢長期軍事管制,少有人行。經大溪鎮公所逐年修繕,現已非常完善。打鐵寮古道與大溪其他古道一樣,都是早年環繞著大溪老鎮的交通動脈,也說明了在內陸河域的大港口時代,古道是如何扮演大溪發展的開路前鋒角色。

    打鐵寮古道,根據大溪鎮志記載,清光緒12年(1886年)台灣巡撫劉銘傳親率大軍十餘營,進入復興山區剿撫,以平定泰雅族原住民族下山擾亂山區開墾製樟腦事業的事件。日本據台時期,為了加強理番的工作,並設法監管復興鄉山區之樟腦事業,將原來的山間小徑拓寬為警備道之規模,方便巡查監管原住民在山區的活動, 打鐵寮古道進入全盛時期,直到後來因為北橫公路的開闢,打鐵寮古道逐漸沒落。光復後,慈湖一帶因受到蔣介石先生的喜愛而畫入軍事管制區,並設置相關崗哨派軍駐守,使得原先的古道更加荒蕪;然而,也因為這段管制的歲月,卻也使得古道沿途的一些人文史蹟能完整地保存下來。

    打鐵寮古道,是一百多年以前大溪街上與大溪、三峽、復興山區往來的要道,當時舊名大嵙崁的大溪,還是大漢溪流域最上游的港口。復興山區的泰雅族及漢人,時常擔著種植的芋頭、蕃薯等農作物及獵物,翻山越嶺,從這條古道到大溪街上叫賣。

    打鐵寮古道原名「更興古道」,穿越白石山與草嶺山間的稜線,為往昔三民與三層間居民往來通行的重要交通孔道。昔日這條古道入口附近曾有打鐵鋪,供給入山開採樟腦的腦丁所需的鐵器。當年的「打鐵寮」,既是打造用器之寮,也是打造兵器之所,所製作的農具(鋤頭、砍刀等)相當不錯。「打鐵寮」相傳是由大溪鎮曾鎮長所命名。

    打鐵寮古道之美,在於多樣的自然生態,而濃綠的林蔭古道就沿著溪畔而行,溪聲潺潺,風景秀麗,至今沿途仍保持完整林相,整段路依然保留著原始林完整的風貌,沿途無論油桐花、相思樹、山杜鵑、桂竹林大手筆的花香綠意,每一小段都有不同的驚奇,而且步道甚為寬廣,行之不覺其累,充滿漫步山林的野趣。

    打鐵寮古道,更在於豐富的歷史記憶與地理景觀。打鐵寮古道順著山勢開挖修築,遇山鑿石,築成石板階梯,材質皆以就地取材,而遇山鑿石而成的石板階梯,甚有古樸雅意。早期,地方人士發動募捐,於古道沿途建造三座橋樑,分別為太平橋、濟安橋和東興橋,這三座舊橋及建橋石碑如今成為這條古道最吸引旅人的景點。

山岳介紹:

    大溪地勢為三層河階地形,其中台地丘陵多,平原少,主要河川有大漢溪、烏塗窟溪、草嶺溪;重要山脈有金面山(海拔667公尺)、白石山(海拔573公尺)、溪洲山(海拔578公尺)、草嶺山(海拔347公尺)、尾寮山(海拔222公尺)、烏塗窟山(海拔283公尺);阿姆坪位於海拔631公尺高之枕頭山山脈之尾諯,緊鄰大漢溪。

   其中草嶺山位於打鐵寮古道旁、慈湖後方之郊山,基石還留有測量鐵架,三等三角點一○一○號。

行程人員:

Tiger姊、ㄚ寶妹妹、逸庭妹妹、酸莓

交通路線:

    由北二高下大溪交流道,沿【台3】往大溪方向行駛,於【台3】與【台4】交叉口左轉往大溪,過大漢溪武嶺橋後續往三峽方向行駛,至大溪牌坊前左轉往三峽,至中華路右轉往復興、巴陵方向行駛,至復興路左轉【台7】前進,過【台7:3.3k】後,發現左側三層派出所旁有打鐵寮古道入口指標,左轉進入三層派出所旁巷子,約50m遇叉路取右,約500m處有一農家民宅提供計次收費停車位($50),於此停車。

行程記錄:

               01.jpg

               ↑-《12:48》早上10點從南港昆陽站出發,走北二高下大溪交流道,今天正逢三天連續假期首日,國道沿途超級大塞車,之後於台七線約3.3公里處,左側三層派出所旁有打鐵寮古道入口指標,左轉進入巷子沿指標續行至路底的打鐵寮古道入口旁民宅。路底民宅有私人收費停車場,每次收費50元。整裝待發之後,循著右側水泥斜坡道而下,展開打鐵寮古道之旅 (H210M)


                02.jpg

               ↑-《12:57》水泥斜坡道而下約50公尺處,可看到路左側竹林處有一大正十五年(1926年) 所立的「太平濟安二橋」建橋紀念碑,碑文字跡斑駁,記載當時出錢出力參與造橋(太平橋、濟安橋)的情況。碑身和基座,分別以當地的草嶺石和河床砂岩所建


                03.jpg

               ↑-《12:59》從紀念碑往前走,前面即是跨越草嶺溪流的「太平橋」。橋頭石柱及橋兩側為紅磚護欄,充滿古味,橋面則曾經過整修,鋪上石塊板,原本三拱的橋墩只剩一拱,其餘兩拱已改建為水泥橋墩,新舊橋墩合力撐起這八十幾歲的舊橋。橋柱的「太平橋」三個字,字跡仍清晰可辨。


                04.jpg

               ↑-《13:01》過太平橋續前行,看到另一座小巧古樸的紅磚拱橋,稱為「濟安橋」,而濟安橋因為造型之故又稱為「翹龜橋」,橋的兩端橋柱柱頂收頭的十四面體造型,相當可愛。


                05.jpg

               ↑-《13:02》過濟安橋後,水泥路終,即步入相思林間的古道,古道路面起初為大型鵝卵石舖地,順著溪流左岸平緩上行


                06.jpg

               ↑-《13:03》一段鵝卵石舖地的石頭路過後,變為平緩舒適的森林泥徑,坡緩路寬,相當好走


                07.jpg

               ↑-《13:07》濃綠的林蔭古道沿著溪畔而行,溪聲潺潺,風景秀麗


                08.jpg

               ↑-《13:09》古道沿著小溪流左岸腰繞,偶而過山溝處,都架設有枕木橋


                09.jpg

               ↑-《13:10》整段路依然保留著原始林完整的風貌,而且步道甚為寬廣,行之不覺其累


                10.jpg

               ↑-《13:11》這段古道和草嶺溪的支流幾成平行,也因有小溪流流經,環境顯得更加濕潤,因此各種蕨類及水邊植物頗多,從樹冠層的各種喬木到灌木、森林底層的草花和蕨類,都是觀察的好材料


                11.jpg

               ↑-《13:15》路旁偶見竹林,古道一邊緊臨溪谷,陽光由溪谷方向穿透林間,潑灑於古道泥徑


                12.jpg

               ↑-《13:17》左手邊出現一棟古厝的遺跡,這裡就是以前古道上的柑仔店「阿姆伯崎」又稱「阿母伯甘仔店」,古道昔日有一位阿母伯,於此設置甘仔店,以提供往來商旅休憩及補給。幾坪大小的甘仔店如今已成殘圮,殘牆殘柱孤佇於此


                13.jpg

               ↑-《13:20》過阿母伯甘仔店後,便開始石階上坡路,一路陡上爬升至鞍部,前方有一巨岩,巨岩下有一石棚,供奉著石頭公


                14.jpg

               ↑-《13:20》三塊石板構成廟身石棚,供奉著石頭公,這是先民最簡樸的土地公膜拜方式,也是古道上最常見的人文遺址


                15.jpg

               ↑-《13:21》古道已略形陡峭,這裡叫做「弄料崎」, 因為早期伐木工人,將砍伐的原木從復興鄉山區運出, 行至此地時,早已累的筋疲力盡,為了偷懶大多將木材沿陡坡滑下, 木料不斷撞擊山壁,因而取名「弄料崎」


                16.jpg

               ↑-《13:22》古道石材完全就地取材,遇山則鑿石而成的石板階梯,由左中右三塊石塊所組成,中間寬,兩側窄,青苔蘚痕斑斑,每一石階都極古樸 


                17.jpg

               ↑-《13:26》石階陡上後,來到稜線鞍部 (H313M),即可見已廢棄的崗哨亭,以前這裡常有衛兵駐守,解嚴後大部分山區的崗哨逐漸撤除,如今已人去樓空。此地為重要的三叉路口,右(南)往草嶺山,可下抵慈湖的停車場,左(北)向循稜為打鐵寮古道以及白石山的前進方向,在此休息片刻

註:整個溪洲山脈,在清朝「開山撫番」至日據時代前期,在山脈的稜線都設有「隘勇線」,是平地和山地的分界之一,直到後來泰雅族原住民被迫遷移到復興鄉山區。現今已無法看到過往的遺跡,不過此處後來成為慈湖陵管處的軍事管制區而設崗哨,現已撤哨只留下舊哨所一間,正好作為古道中途休憩之用。


                18.jpg

               ↑-《13:34》稜線鞍部廢棄的崗哨亭三叉路口取右,往草嶺山約20分,出發!


                19.jpg

               ↑-《13:37》稜線山路寬緩好走,左側為慈湖軍區鐵絲網,沿途有數根「賓館地界」水泥樁


                20.jpg

               ↑-《13:39》往草嶺山的路徑要經過一段陡下再緩上,陡下有架繩輔助,但並無難度


                21.jpg

               ↑-《13:46》叉路,右下往龍溪花園三層社區,直行往草嶺山,續循稜直上行


                22.jpg

               ↑-《13:54》到達草嶺山頂,腹地寬廣,基石位於山路右側約5公尺,還留有測量鐵架,續行主線可下往慈湖停車場,在此休息拍照


                23.jpg

               ↑-《14:05》草嶺山頂,海拔347公尺,三等三角點一○一○號,國慶日10/10日摸1010基石,特別具有意義,特別今天又是ㄚ寶的生日唷!


                24.jpg

               ↑-《14:09》草嶺山頂大合照,今天是ㄚ寶妹妹的生日,祝ㄚ寶生日快樂!(還有頌恩哥哥)


                25.jpg

               ↑-《14:49》在草嶺山頂休息後,原路回到廢崗哨鞍部叉路,廢崗哨旁設有木椅,是良好的休息地。循稜續行,由廢崗哨旁木棧道往白石山、東興糯米橋方向前進


                26.jpg

               ↑-《14:56》循稜緩上,這條稜線,以往在日據時代是平地居民與山區原住民之間的「蕃界」,目前稜上偶見鐵線圍籬,則是以前後慈湖軍管區的界線


                27.jpg

               ↑-《14:58》叉路,直行往電塔40分鐘,其實是往石厝坑山,右往白石山75分鐘,東興橋35分鐘。取右下稜


                28.jpg

               ↑-《15:02》這段山路宛若龍盤於山腰,有個解說牌稱此路段為「龍過脈」,視線可略穿過林葉之間,瞥見後慈湖的湖面一景


                29.jpg

               ↑-《15:04》這段陡下的路徑,主要是為了繞過後慈湖的軍管區所闢建,並不是原來古道的路徑


                30.jpg

               ↑-《15:05》古道山徑繞行於山腰,蜿蜒而陡下,有些路段設有繩索以為輔助


                31.jpg

               ↑-《15:09》下抵後慈湖上游溪畔,右側有軍區鐵門,可通後慈湖,被鐵欄柵圍住,寫著「軍事重地,嚴禁闖入」。取左,古道循溪左岸緩行,路況轉佳


                32.jpg

               ↑-《15:12》古道沿溪行於平緩的溪畔路,路旁溪聲潺潺,踩著泥徑漫步鬱密林間,非常舒適


                33.jpg

               ↑-《15:15》路旁又出現一建橋紀念石碑,稱為「白玉東興南賑」石碑,形狀與古道入口處所見的石碑相同,這就是東興橋的建橋石碑,碑文:「蓋聞化康莊為坦途,造虹橋以濟度,……..云云」文辭幽雅,道出了建橋緣由


                34.jpg

               ↑-《15:16》續行,古道貼近溪流,須走在溪石上一小段,隨即再恢復正常


                35.jpg

               ↑-《15:20》叉路,右往東興橋10分鐘,左往白石山50分鐘,取右,此叉路要特別留意登山路條


                36.jpg

               ↑-《15:20》古道在此處須小心踏石越溪,然後行於小溪右岸,往東興糯米橋前進


                37.jpg

               ↑-《15:23》路徑充滿幽緻氣氛,不同於稍早的開闊明朗,這一帶林蔭遮天比較潮濕陰暗


                38.jpg

               ↑-《15:29》大正15年(即民國15年)所建的「東興橋」,即出現在眼前的密林深處,東興橋為雙孔石橋,據說那是在缺乏水泥原料的時代,先人用紅磚、石塊加上糯米增加黏度,堆砌而成的拱橋,所以又稱為糯米橋。


                39.jpg

               ↑-《15:36》已被苔蘚侵染的東興糯米橋,已與周遭綠林苔石景觀相融合,走過近百年歷史,至今仍屹立不搖,是保存最完整的糯米橋之一


                40.jpg

               ↑-《15:40》悠閒的坐在東興橋畔,俯看下方溪水潺流不息,溪裡有特殊的壺穴地形


                41.jpg

               ↑-《15:41》東興糯米橋是我們的行程的終點,在此享受西瓜真是美味,下次有機會再續行至白石湖、白石山,有時後行程留幾個地方未完成,可以當作是下次造訪的動機


                42.jpg

               ↑-《16:25》半小時路程原路回到廢崗哨鞍部叉路,休息片刻再出發回程


                43.jpg

               ↑-《16:56》夕陽西下,回到打鐵寮古道入口旁的民宅停車場,結束一天豐富的行程,感謝Tiger姊、ㄚ寶妹妹、逸庭妹妹的陪伴同行!


                44.jpg

               ↑-《17:28》回程於熱鬧的大溪老街品嘗眾多小吃,如:黃日香豆干、黑豆花、臭豆腐、月亮蝦餅、碗粿、三角湯圓、冬瓜茶,沿路美食吃過來,肚子又飽又滿足,難怪爬山不會變瘦...


                45.jpg

               ↑- 打鐵寮古道附近地圖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打鐵寮古道 草嶺山
    全站熱搜

    酸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