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_1406.jpg

旅記:

   今天是禮拜六,但今天是個補班日,不過剛好我跟一位高職同學都有休假,而臨時他的邀約,所以難得趁著今天,避開假日陽明山的車潮,來一訪陽明山的絹絲步道,至擎天崗一遊。這條路線正確的名稱為「金包里大路」又稱「魚路古道」,是陽明山國家公園最有名的古道,相信山友們對這條路線早已耳濡目染,或者親自體驗。在此想趁這個機會再詳細介紹這條古道,來分享給大家。
 所謂的「魚路古道」之名,其實是十幾年前,自然旅行作家劉克襄先生的古道著作裡頭發明的詞,用來突顯出這條古道販魚的特色。在百年以前,金包里〈金山舊地名〉漁民利用這條古道,擔著魚貨翻山越嶺,至士林販售,然後再越嶺返回金包里,當時稱為「金包里大路」。
   而如今的魚路古道,全程約10公里,以擎天崗的金包里城門為界,可以分為南北兩段,城門往北至金山八煙的「綠峰山莊」為北段,城門往南至士林山仔后的「菁山小鎮」為南段,我們今天由於時間的關係,我們選擇路途較近的南段來體驗,由菁山小鎮走至擎天崗。這條南段路徑因為中途經過一個很有名的「絹絲瀑布」,故被稱為絹絲步道,是陽明山國家公園的熱門路線,每到假日人潮總是絡繹不絕。
   原本今天的早晨,台北還是晴天的好天氣,但是騎車來到陽明山的山仔后卻開始下起陣雨,我們穿上了雨衣,右轉菁山路,再左轉菁山路101巷,往冷水坑方向,抵達菁山小鎮,在右側道路旁就可看到絹絲步道的路標。由於雨還是不停的下,我同學連雨衣都不用脫掉,我則是因為要保護好我的相機,撐起了雨傘而行。一走進絹絲步道入口就是幽雅的濃蔭竹林、泥土徑,跟旁邊寬敞的柏油馬路形成強烈的對比。

IMG_1311.jpg 

↑- 魚路古道南段入口〈絹絲步道〉

   雨中漫步在幽雅的步道,行來十分涼爽愜意,林蔭蒼鬱,宛如美麗蒼翠的綠色隧道。步道旁的石砌古樸水圳,是絲絹步道的最大特色,這裡是日據時代開鑿的山豬湖圳,為供應山豬湖附近居民使用的水源,水圳的開鑿使先民由甘藷、玉米等旱作轉而栽植產量較大的水稻,改變了他們的生活方式。如今時代變遷,山豬湖水圳已廢棄,可以感受蘊含先民開荒拓土農墾精神,胼手胼足建立家園的艱辛往事,使這條步道充滿了濃郁的人文歷史跡痕。

IMG_1313.jpg

↑- 絹絲步道雨中行 

IMG_1319.jpg

↑- 絹絲步道,左為山豬湖水圳

   前行15分鐘後,左側有山泉自坡崁石梯流至鐵絲網圍住的柵欄,流至欄內水泥儲水槽,這裡被稱為「三孔泉」,為山豬湖居民飲用的水源。因有三處出水的地方,故得此名。其中兩處水源被鐵絲網圍起隔離,另一處在其東側不遠,築有石砌水櫃。

IMG_1324.jpg

↑- 山泉流至欄內水泥儲水槽,此地稱為「三孔泉」

   絹絲步道自然生態豐富,沿途爬滿葉似鴨腳、開滿蘭紫色花朵的「水鴨腳秋海棠」。這種植物屬於秋海棠科,喜歡生長在遮蔽潮濕的樹林下或流水潑濺的泥土石塊旁,常成群聚生長,因葉形似鴨腳故名。

IMG_1325.jpg

↑- 絹絲步道路段,地上鋪設木條

IMG_1416.jpg

↑- 水鴨腳秋海棠

   再行不久,右邊溪水聲淙淙做響,感覺到絹絲瀑布就在不遠處了。路旁清晰可見溪水急流的畫面,非常具有美感。只可惜只能遠觀而不能親近這麼美的溪流。此條溪流稱為頭湖溪或菁礐溪,最後成為外雙溪的西源。

IMG_1335.jpg

↑- 絹絲瀑布下方溪流

IMG_1340.jpg

↑- 絹絲瀑布下方溪流 〈鏡頭拉近〉

   在溪流處的前方處,我們抵達絹絲瀑布,拜今日天雨之賜,水量頗為豐沛,終於一睹絹絲瀑布白絹披瀉而下的壯麗之姿。絹絲瀑布海拔約610公尺,瀑布水源來自冷水坑溪,瀑布高約14公尺,呈85度傾斜,地下的瀑潭佈滿巨大的岩塊,因為水質含有氧化鐵,所以經年受瀑布沖洗的石塊成現深紅的顏色,相當特別。讓人掃興的是,瀑布區整個被柵欄圍住,豎立著「危險禁止進入」的告示警示牌,只能在橋上約10公尺處遠觀瀑布。

IMG_1346.jpg

↑- 絹絲瀑布 〈1〉

IMG_1349.jpg

↑- 絹絲瀑布 〈2〉

   繼續前行,前方有個新舊路岔路口,舊路因為有一小段崩塌地,故用欄杆圍住封閉舊路。原本絹絲步道全程平坦幾無陡坡,但這條新路有石階向上的起伏,這是唯一較辛苦的石階。我們走上石階又走下,來到新舊路的交會點。

IMG_1354.jpg

↑- 新路上坡石階,右側舊路有坍方路段

IMG_1358.jpg

↑- 下坡石階,下去為新、舊路會合點

   續前行,沿途有綠樹成蔭宛有如天蓬,我想如果烈日當頭也應該不會覺得酷熱吧。除了蟲鳴鳥叫相伴外,也有潺潺流水相伴,於右側還有小徑可以走到溪水旁戲水,溪水向下形成一個清澈的水池,溪旁岩石眾多,在此處休息十分的愜意。

IMG_1362.jpg

↑- 絹絲步道尾段

IMG_1363.jpg

↑- 絹絲步道尾段溪流

   行走了一小時,約2公里的路程,看見山頂的霧氣瀰漫,擎天崗已經在不遠處了。隨著地勢越來越高,風也就越來越大,走在石狀步道上,兩旁芒草叢生,斜風細雨又加上景色漸迷迷濛濛,頗有冬天的寒意。

IMG_1372.jpg

↑- 絹絲步道尾段,瞭望擎天崗 

IMG_1376.jpg

↑- 石狀步道,通往擎天崗,兩旁芒草叢生

   來到了擎天崗遊客服務中心,我們在此看看展覽,避避風雨稍作休息。服務中心內有對擎天崗的歷史文化、生態環境詳細的介紹。擎天崗是陽明山國家公園熱門的草原景觀區,台北人應該無人不知曉。擎天崗為竹篙山之熔岩向北噴溢所形成的熔岩階地,昔稱大嶺峙、嶺頭巖、牛埔,草原主要由類地毯草及假柃木等組成,四周山巒皆在800公尺以上,極為壯觀。

IMG_1380.jpg

↑- 擎天崗遊客服務中心

   擎天崗草原區的步道自成一環形系統,我們繼續出發,打算繞擎天崗環狀步道一周,這裡有一處非常醒目的土地公廟,而環狀步道的入口就在這土地公廟旁。我們沿著圍著柵欄的環形步道往竹篙山方向走,視野一片霧茫茫,體會出一種細雨迷灕的朦朧美感。 

IMG_1411.jpg

↑- 擎天崗土地公廟

IMG_1410.jpg

↑- 擎天崗環形步道入口,霧氣瀰漫

   擎天崗環形步道平均坡度僅4~6度,平坦易走,全程僅約2.5公里,繞行一周約需花費一小時,是一條適合全家共遊的大眾化遊憩健行路線,唯一處坡度較大的地方是往竹篙山的方向,今天在此還看到兩位騎著越野腳踏車的騎士正往下奔馳,真佩服他們的體力與技術,能夠行駛在這天候不佳的環狀步道上。 

IMG_1383.jpg

↑- 擎天崗環形步道上坡,遇見兩位越野腳踏車騎士正往下奔馳

   走到了右側上坡頂,有一岔路,右往竹篙山頂約0.7公里,我們於是取右先往竹篙山方向,在這附近看到一處圓形的碉堡,非常的有特色。擎天崗上有很多很多的碉堡,這兒的碉堡是興建於日據及光復初期,是制敵先機、殲滅敵人的重要防禦工事;設置於山嶺最高處,形成制高點。碉堡由厚厚的水泥石塊堆疊而成,四週並有射擊用的槍孔,另有地道相通,以利彈藥輸送。  

IMG_1385.jpg

↑- 擎天崗,山中碉堡 

IMG_1390.jpg

↑- 碉堡內部

   沿著石狀步道前行,步道緩上非常的好走,穿越了一處簡易的木樁柵欄,竹篙山頂就在不遠方了。從岔路口前行10分鐘,便來到竹篙山頂。竹篙山頂高度830公尺,今日霧氣茫茫,感覺不出視野,這兒也有個碉堡。山頂已無基石,只有,「足印草山、體驗自然」拓牌 「草」字。拓牌分別代表8個不同的山岳,由東至西,包含頂山、石梯嶺、竹篙山、七星主峰、七星東峰、大屯主峰、面天山、向天山8座山岳。

IMG_1387.jpg

↑- 穿越木樁柵欄,通往竹篙山

IMG_1391.jpg

↑- 竹篙山山頂

   離開了竹篙山,我們續行環狀步道。山風有時將霧氣吹散,壯闊的草原漸現,一片翠綠橫亙綿延,顯現出視野開闊而圍繞在草原四周的優美山形;綠草如茵,青翠綿延的崗嶺,令人陶醉,秋天遍野的芒草已染紅,在山風的吹拂下搖曳生姿,十分壯麗,更是一種無比舒暢的感受。

IMG_1393.jpg

↑- 環形步道,環山而行,霧氣圍繞群山

IMG_1396.jpg

↑- 染紅的芒草,隨風飄逸

   隨著山勢起伏波動,景色遼闊,環形步道的碎石路非常的好走,沿著碎石路段來到了一岔路,每個岔路都有詳細的指標指示,完全不會迷路。指標右邊是往石梯嶺、萬里風櫃口的方向,於是我們取左續行。

IMG_1409.jpg

↑- 擎天崗環形步道

IMG_1402.jpg

↑- 擎天崗環形步道岔路,左往擎天崗遊客中心,右往石梯嶺、萬里風櫃口

   續行不久後,來到金包里大路城門,此處便是魚路古道南北兩段的分界點,城門位於擎天崗草原的邊緣,這城門的歷史在日治初期,台灣北部之抗日義軍首腦簡大獅曾率徒眾在此紮營,並以木塊、石頭構築城門,而昔日築有一道低矮石牆於兩座小山丘中間,但現今的城門係模仿芝山岩隘門的形式而建的設施。

IMG_1404.jpg

↑- 我與高職同學於金包里大路城門口合照

   離開了城門,沿著環狀步道前行,又繞回環形步道的起點處,結束了今天的行程,實在有點捨不得擎天崗的美景。本來想再繞到冷水坑逛逛的,但我同學今天淋了不少的雨,身體有點不舒服,於是我們就沿著原路回程了。等到回程的時候雨漸停,太陽時而露臉,又有時飄著細雨,真是難以捉模的天氣。回程騎車在東湖的安泰橋還看見多年沒看過的彩虹,心情更為舒暢,真是豐富又美滿的一天。下次我再介紹魚路古道北段的美景,分享給大家。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酸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