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_7069.jpg

簡介:

「霞喀羅古道」橫跨新竹縣的五峰鄉、尖石鄉,並由清泉繞經石鹿大山(霞喀羅大山)後抵達尖石鄉養老村,全長22.2K,海拔介於1300公尺至2322公尺之間,除了青楓、楓香、台灣紅榨槭等楓紅景觀,另有杉木林、柳杉林、箭竹林等豐富林相,因風災封閉,目前僅養老端部分路段可通行。Syakaro霞喀羅為泰雅族語的烏心石,因山區盛產此樹而得名。古道是早期當地部落的聯外交通要道。日治時期霞喀羅古道被闢建為理蕃警備道路, 用於監控古道沿途的泰雅族霞喀羅群(清泉段)及基納吉群(養老段), 沿途約一至二公里設置一處警察駐在所,或設立砲台,現仍留有許多遺址。古道沿線經過大漢溪源頭的上游,翻越頭前溪及大漢溪的集水區,形成溪谷源流的特色;而步道有多處極佳的賞楓點,入秋時可見滿山火紅的楓樹林,是知名的賞楓景點。

 

map888

↑- 地圖來源: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

行程記錄:

《05:10》新埔捷運站集合,上北二高至竹林交流道下,接120縣道往內灣。過內灣後,續行120縣道至尖石,接竹60鄉道往秀巒, 約竹60鄉道33.5K,取右往養老部落,續行約7.7公里(秀錦道路), 抵達霞喀羅古道養老段登山口大型停車場。

《07:31》霞喀羅步道養老段登山口停車場,設有洗手間,停車整裝

《07:40》霞喀羅古道養老段登山口,位於古道里程22K處,緩上進入古道,不久即為平緩易行的腰繞山路

《07:45》養老步道口導覽圖

《07:54》過崩塌碎石段,快速通過。古道這幾年來歷經多次颱風摧殘,也造成古道多處崩塌

《08:03》途中經過多處小木橋,跨越小溪澗,整個古道穿梭在豐富林相中,寬大又平緩的古道,走來輕鬆舒適

《08:25》木炭窯遺址

《08:36》栗園駐在所遺址,位在古道約18.5K處,這裡最早曾是泰雅族基納吉群塔拉卡斯社所在,如今已被大片的孟宗竹林所取代。竹林高約一、二十公尺,夾道聳立,宛如綠林隧道

《08:52》古道坍塌段,直行設有路障,取左上繞過,不久後於古道17K里程樁處再次交會

《08:58》馬鞍駐在所遺址,位於古道約17K處,建置於1922年,1959年撤棄,以最早墾植此地的泰雅人Mawan為名,附近一帶廣植大片的楓香造林,是古道知名的賞楓精華區。沿途的楓葉多已飄零,有繁華起落的滄桑氣氛。

《09:13》過長木橋,跨越溪流,橋尾端即是布奴加里山登山口

《09:35》武神駐在所遺址,位在古道約14.5K處

《09:40》崩塌地,設有警示牌,此處需取左上新路徑高繞,繞上後過芒草區,再小心橫渡崩塌區

《09:53》舊崩塌地,里程13.5K附近,置懸梯垂降,崎嶇路小心前進,後段崩塌地,已改建為木梯步道

《10:00》白石吊橋,建於日治時代大正十年(1921年), 橫跨薩克亞金溪,橋長145公尺,深達90公尺,附近薩克亞金溪谷一帶的景色秀麗,走在高聳的吊橋上,還是會有點膽顫心驚。過白石吊橋後,行於山腰窄徑,再續行1.5公里緩上坡路往白石駐在所,一路爬升海拔約200公尺

《10:48》終於抵達霞喀羅古道著名的白石駐在所,位在古道約11.8K處,是古道的中點,以此為界,西為清泉段,東為養老段。白石駐在所,舊稱「薩克亞金駐在所」,薩克亞金(Sakayachin)是泰雅族語,意指「可用做磨利刀峰的亮白石頭」。白石駐在所是目前霞喀羅古道唯一保存完整的駐在所,其餘的駐在所都只剩土丘殘跡或完全消失。林務局依原貌修復白石駐在所,成為縱走霞喀羅古道的登山客落腳休憩或住宿的營地。

《11:12》午餐後,原路回程。《11:28》回到白石吊橋

《12:27》回到17K馬鞍駐在所遺址

《13:42》回到22K霞喀羅古道養老段登山口

行程照片:

IMG_7028.jpg

↑-《07:31》霞喀羅步道養老段登山口停車場,設有洗手間,停車整裝

IMG_7029.jpg

↑-《07:40》霞喀羅古道養老段登山口,位於古道里程22K處

IMG_7032.jpg

↑- 緩上進入古道,不久即為平緩易行的腰繞山路

IMG_7033.jpg

↑-《07:45》養老步道口導覽圖

IMG_7035.jpg

 

IMG_7038.jpg

↑-《07:54》過崩塌碎石段,快速通過。古道這幾年來歷經多次颱風摧殘,也造成古道多處崩塌

IMG_7039.jpg

 

IMG_7040.jpg

↑- 途中遠眺層層山巒之間雲霧繚繞景觀

IMG_7042.jpg

 

IMG_7043.jpg

↑-《08:03》途中經過多處小木橋,跨越小溪澗

IMG_7045.jpg

↑- 寬大又平緩的古道,走來輕鬆舒適

IMG_7047.jpg

↑- 整個古道穿梭在豐富林相中

IMG_7048.jpg

 

IMG_7050.jpg

↑-《08:25》木炭窯遺址

IMG_7051.jpg

 

IMG_7053.jpg

↑-《08:36》栗園駐在所遺址,位在古道約18.5K處,這裡最早曾是泰雅族基納吉群塔拉卡斯社所在,如今已被大片的孟宗竹林所取代

IMG_7055.jpg

↑- 竹林高約一、二十公尺,夾道聳立,宛如綠林隧道

IMG_7056.jpg

 

IMG_7057.jpg

↑-《08:52》古道坍塌段,直行設有路障,取左上繞過

IMG_7058.jpg

↑- 不久後於古道17K里程樁處再次交會

IMG_7060.jpg

↑-《08:58》馬鞍駐在所遺址,位於古道約17K處,建置於1922年,1959年撤棄,以最早墾植此地的泰雅人Mawan為名

IMG_7062.jpg

 

IMG_7063.jpg

 

IMG_7066.jpg

↑- 附近一帶廣植大片的楓香造林,是古道知名的賞楓精華區

IMG_7068.jpg

 

IMG_7069.jpg

 

IMG_7071.jpg

 

IMG_7072.jpg

↑- 途中回望馬鞍附近的楓樹,楓葉多已飄零(里程17K~16.5K),沿途的楓葉多已飄零,有繁華起落的滄桑氣氛

IMG_7073.jpg

↑- 古道沿途散落無數枯黃的楓葉

IMG_7075.jpg

 

IMG_7076.jpg

 

IMG_7077.jpg

↑-《09:13》過長木橋,跨越溪流,橋尾端即是布奴加里山登山口

IMG_7078.jpg

 

IMG_7080.jpg

 

IMG_7082.jpg

↑- 過崩塌區

IMG_7083.jpg

↑-《09:35》武神駐在所遺址,位在古道約14.5K處

IMG_7084.jpg

↑-《09:40》崩塌地,設有警示牌,此處需取左上新路徑高繞

IMG_7086.jpg

↑- 繞上後過芒草區

IMG_7087.jpg

 

IMG_7088.jpg

↑- 再小心橫渡崩塌區

IMG_7090.jpg

↑-《09:53》舊崩塌地,里程13.5K附近,置懸梯垂降,崎嶇路小心前進

IMG_7091.jpg

↑- 後段崩塌地,已改建為木梯步道

IMG_7092.jpg

 

IMG_7097.jpg

↑-《10:00》白石吊橋,建於日治時代大正十年(1921年), 橫跨薩克亞金溪

IMG_7099.jpg

 

IMG_7105.jpg

↑- 白石吊橋, 橫跨薩克亞金溪,橋長145公尺,深達90公尺

IMG_7106.jpg

↑- 附近薩克亞金溪谷一帶的景色秀麗

IMG_7108.jpg

↑- 走在高聳的吊橋上,還是會有點膽顫心驚

IMG_7112.jpg

 

IMG_7113.jpg

↑- 過白石吊橋後,行於山腰窄徑

IMG_7115.jpg

 

IMG_7116.jpg

↑- 再續行1.5公里緩上坡路往白石駐在所,一路爬升海拔約200公尺

IMG_7117.jpg

 

IMG_7118.jpg

↑-《10:48》終於抵達霞喀羅古道著名的白石駐在所,位在古道約11.8K處

IMG_7119.jpg

 

IMG_7120.jpg

↑- 白石駐在所,是古道的中點,以此為界,西為清泉段(石鹿),東為養老段

IMG_7121.jpg

↑- 林務局依原貌修復白石駐在所,成為縱走霞喀羅古道的登山客落腳休憩或住宿的營地

IMG_7124.jpg

↑- 白石駐在所,舊稱「薩克亞金駐在所」,薩克亞金(Sakayachin)是泰雅族語,意指「可用做磨利刀峰的亮白石頭」。白石駐在所是目前霞喀羅古道唯一保存完整的駐在所,其餘的駐在所都只剩土丘殘跡或完全消失。

IMG_7125.jpg

↑- 白石駐在所警察宿舍木板床舖

IMG_7126.jpg

↑- 白石駐在所警察宿舍木板床舖

IMG_7127.jpg

↑- 駐在所員警宿舍內部

IMG_7128.jpg

↑- 白石駐在所(右),駐在所員警宿舍(左)

IMG_7130.jpg

 

IMG_7133.jpg

↑-《11:12》午餐後,原路回程。《11:28》回到白石吊橋

IMG_7134.jpg

↑-《12:27》回到17K馬鞍駐在所遺址

IMG_7135.jpg

↑-《13:42》回到22K霞喀羅古道養老段登山口。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酸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