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jpg

景點介紹:隆嶺古道是自福隆的內隆林越嶺草嶺,由山區北端到石城的一段。石城出口處,相傳有石城碉堡臨海而建,為先住民據守,以阻擋外來船隻靠岸因而得名。隆嶺古道是所有淡蘭古道路段中最早開發的一條。據史學家考證,早年吳沙率眾入蘭陽開墾所行走的路線,應該就是隆嶺古道‧隆嶺古道在嘉慶12年(西元1807年)前便已形成,這裡的著名景緻「隆嶺夕煙」是宜蘭八景之一。

    隆嶺古道的歷史早於草嶺古道。隆嶺位於草嶺東北側。嘉慶十二年,台灣知府楊廷理入噶瑪蘭平亂,修築草嶺古道,從此草嶺古道成為淡蘭之間主要往來的官道。其後,隆嶺古道漸少人走,而漸趨沒落。

    隆嶺古道的沿途史蹟豐富,在茂林山徑內,有廢墾地、古榕樹、廢石屋、石牆、石階、石棺,並有凱達格蘭族祭儀場中的七星堆,石堆似乎是以人工疊砌,巨石層壘如金字塔,塔內有石階步徑,且矗立於二山凹谷高處,視野遼闊(可見福隆外海),如同七星山儀場稜地,至為奧妙。古道上也有不少生物,例如五色鳥、九芎、山菊、鴨腳木、樓梯草、及象徵潮濕性植物的水同木,滿佈山徑溪谷間,並有數十棵榕樹,井然有序並排陳列於路旁,其中一株古榕,樹幹盤糾橫伸,且氣根粗大懸垂至地面,形同一座大木林,龐然屹立著,氣勢十分壯觀。 

   隆嶺古道,歷史悠久,不僅是它沿途豐富的自然景觀與先民人文遺跡。古道南北入口,又有日據時期興建的「舊草嶺隧道」南北隧道口遺址。當時日本人開鐵路鑿隧道於古道下方,在出隧道口的福隆一端雋刻「制天險」,石城出口則是「白雲飛處」,二題蒼逕有力。北口處草書題「制天險」,指當時的施工人員,克服地形上的困難開挖隧道;南口處題「白雲飛處」,意指火車過山洞後豁然開朗,只見晴空萬里的白雲,朝太平洋望去,眼前就是宜蘭人的精神象徵─龜山島。 

    興建於日治大正10~13年間(西元1921~1924年),全長2,167公尺的「舊草嶺隧道」,是當時台灣最長的隧道,工程艱鉅浩大且對北宜交通開發史佔有重要地位,自民國75年鐵道改線後廢棄封閉迄今。台灣童謠—「丟丟銅」歌詞裡所提到的「火車山洞」!傳唱近半個世紀,只是隨著時光的流轉,逐漸在歲月軌跡中淡化。這條昔日從福隆通往石城,已經封閉二十多年的鐵路隧道,歷時一年的重新規劃後整建為自行車道,於97年8月10日以嶄新的面貌重新開放,來此一遊,除了享受單車追風的樂趣外,更能體驗鐵道之旅的懷舊風情。

行程規劃:

福隆車站 → 隆嶺古道 → 舊草嶺隧道南口 → 步行隧道中 → 舊草嶺隧道北口 →  福隆車站

行程記錄:
                01.jpg

               ↑-《08:55》從汐止火車站搭乘07:50的區間車於08:50來到福隆火車站。 舊草嶺隧道開通後,搖身一變成為現最夯的自行車道,福隆火車站附近到處都是單車來來往往,附近許多商家也開始做起單車出租的生意,讓遊客可輕鬆踏上鐵馬出征。我先買了一個福隆便當準備當午餐,然後出火車站右轉往舊草嶺隧道。


                02.jpg

               ↑-《09:03》出福隆火車站,右轉為福隆街二巷,直行約2.2公里往舊草嶺隧道,目前舊草嶺隧道已經是熱門景點,沿途標示很清楚。


                03.jpg

               ↑-《09:13》接「外隆林街」,遇荖寮街叉路,直行往隆嶺古道,左轉往隆隆古道(福卯古道)、荖蘭山及隆隆山,路口也可出租單車,續直行


                04.jpg

               ↑-《09:30》左側路旁即可看見一直立的『故吉次茂七郎君之碑』紀念碑,孤佇於外隆林街的路旁,此石碑建於大正十三年(1924年)。這座石碑是為紀念日據時期因興建草嶺隧道,積勞成疾病逝的日籍工程師吉次茂七郎,日本政府特立碑紀念之。

註:石碑因年代久遠,背面碑文已模糊難識,根據碑文所記述,吉次先生為福岡縣人,在工程修建中因罹患黑水熱而發病於大正12(西元1923)年1月病逝,享年34歲。


                05.jpg

               ↑-《09:31》紀念碑對面即是舊草嶺隧道自行車道入口廣場,有停車場可停車,此處距離隧道0.2公里,回福隆火車站2公里,從福隆火車站來此,開車約5分鐘,若走路約須30分鐘


                06.jpg

               ↑-《09:35》舊草嶺隧道北口旁榕樹下休息區,鄰近外隆林村聚落,在這裡租車、買飲料都方便。這裡以前是軍營,有駐防時部隊人員包含士官長約有19人負責看守草嶺隧道,解嚴後,警備總部裁撤,便留下廢棄的營房,現整修為東北角管理處之遊客服務處


                07.jpg

               ↑-《09:39》先參觀舊草嶺隧道北口,舊隧道回程再走,先走「隆嶺古道」。洞口北邊為臺北縣貢寮鄉福隆地區,於北口立有「制天險」,陰刻草書題字,大正十三年,總督府鐵道部長「新元鹿之助」題

註:舊草嶺隧道昔日從福隆通往石城,自民國75年鐵道改線後廢棄封閉,迄今已經有二十多年,目前重新規劃後整建為自行車道,於97年8月以嶄新的面貌重新開放

註:舊草嶺隧道的開放時間為每天上午八點半到傍晚五點


                08.jpg

               ↑-《09:43》續行產道往隆嶺古道,遇叉路,直行往第十公墓,右上往內隆林街,取右往隆嶺古道


                09.jpg

               ↑-《09:51》「七星堆」前之大石,有鄉民代表題字「內有七星墩地硐‧林森參天勝山峰‧石堆促成分怖廣‧塔似仙境成寶藏」


                10.jpg

               ↑-《09:52》「七星堆」─ 矗起的巨石,堆疊成錐,奇形怪狀。岩堆旁有巨榕,巨榕盤根與岩石交錯糾纏。相傳這裡是凱達格蘭族留下的遺址,與七星山的凱達格蘭遺址有幾分神似,故命名之。


                11.jpg

               ↑-《10:01》續前行遇一鐵管欄杆的橋,名「心齋橋」,橋頭左邊有立一標示,當地居民書寫隆林古道,紅色箭頭指示左行,過了橋即為隆嶺古道之登山口北口


                12.jpg

               ↑-《10:03》隆嶺古道入口,產道擋土牆上方,循水泥階梯往上 (H110M)


                13.jpg

               ↑-《10:05》循著農路往上,路徑清楚,前行數公尺遇叉路,要取右進入桂竹林,這裡要注意路條,請勿取左


                14.jpg

               ↑-《10:06》進入竹林,小徑清楚,此照片讓各位加深正確路線的印象


                15.jpg

               ↑-《10:11》出竹林即轉為平緩好走的古道,附近腹地寬坦,植物豐茂,但此處人面蜘蛛極活躍,沿途佈網擋路,是我不太喜歡的部份


                16.jpg

               ↑-《10:18》古道似乎走的人不多,小徑已被長高的雜草有所遮掩,路旁則以樓梯草、冷清草以及種類眾多的草蕨盛長,將沿線溪谷綴染成綠


                17.jpg

               ↑-《10:24》單木橋過溪,原本的蛇木已毀壞,剩一根細長方木條,走木條如同走鋼索,一掉下去不得了,還是小心攀爬下溪溝通過才是正途


                18.jpg

               ↑-《10:29》古道沿「隆隆溪」岸邊前行,沿途有溪流相伴,古道是順著山坡闢建,一側就是溪谷,山徑路基流失之故,行走時須特別小心


                19.jpg

               ↑-《10:38》穿越一條溪床平坦,水流清淺的小溪流後,古道循著溪水右岸高繞前進


                20.jpg

               ↑-《10:43》過溪後開始緩上,踏著泥徑往上走,在林蔭間裡前行


                21.jpg

               ↑-《10:46》接回內隆林街,叉路口,左下為土路產道往溪邊,直行內隆林街往續行的古道,續直行,產道設有鐵鍊,車輛不可進入


                22.jpg

               ↑-《10:51》第二段古道入口,位於外隆林47分30分5電線桿旁,入口處的地面設有桶子標示圖


                23.jpg

               ↑-《10:51》第二段古道入口有居民用農藥罐作成的指標,非常特別醒目


                24.jpg

               ↑-《10:57》第二段古道比第一段古道路徑明顯好走,不錯的寬廣原始山林步道


                25.jpg

               ↑-《10:59》路徑寬敞幽美,林木蓊鬱,見幾株榕樹樹幹橫生


                26.jpg

               ↑-《11:05》隆嶺古道越嶺鞍部,十字路口,右循山路往福隆山約40分,可銜接龜媽坑古道,左循山路往隆隆山約180分,可銜接隆隆古道,直行下往石城約30分,續直行


                27.jpg

               ↑-《11:05》鞍部處原有一半頹的土地公廟,為「石城仔嶺土地公」,無廟座及土地公,僅一石碑


                28.jpg

               ↑-《11:05》原先的石砌小土地公廟已拆除倒塌,碑石寫著「福德正神」上刻「金玉滿堂」,左右聯為「天地古今在,日月萬年光。」


                29.jpg

               ↑-《11:07》鞍部稜線展望點 (H270M),站上稜線,太平洋出現眼簾裡,可遠望龜山島,在清代的蘭陽八景中有所謂「隆嶺夕煙」,正是形容從鞍部瞧見的景觀


                30.jpg

               ↑-《11:08》從鞍部稜線續往石城方向前進,路陡下,下坡行走較輕鬆,且路況極佳


                31.jpg

               ↑-《11:20》石城土地公,位於路左,也已經拆除倒塌,也許原本是有廟宇的形式,不過因為往來的旅人少了,所以土地公就遷往他處了


                32.jpg

               ↑-《11:28》古道途中遠望龜山島、俯瞰石城海岸的海蝕平台,看到舊草嶺隧道石城端的廁所建築與鐵道,表示離古道終點越來越近了


                33.jpg

               ↑-《11:33》隆嶺古道出口,一處民宅叉路口旁的擋土牆,抵濱海公路,約117.5公里處


                34.jpg

               ↑-《11:37》隆嶺古道出口之濱海公路對面有小路可下到舊草嶺隧道南口附近休息區,這裡是宜蘭石城附近,附近有小販、公廁、觀景台,騎車來此休憩的人眾多,非常熱鬧,我準備在附近享用我的福隆便當


                35.jpg

               ↑- 舊草嶺隧道南口石城休憩區,在此可遠眺龜山島風光,片狀的海蝕平台地形


                36.jpg

               ↑-《11:39》舊草嶺隧道南口,就在隆嶺古道出口處的濱海公路正下方,洞口南邊為宜蘭縣頭城鄉石城地區,於南口立有「白雲飛處」,大正十一年五月,總督府總務長官「賀來佐賀太郎」題


                37.jpg

               ↑- 舊草嶺隧道是原有的火車隧道,此隧道興建於日據時代大正10~13年(民國10~13年,西元1921~1924年)年間完工,隧道總長2,167m,為當時最長的隧道,隧道口以紅磚砌成圓拱狀,洞口高5公尺,可容單線通車。


                38.jpg

               ↑-《11:51》草嶺隧道使用超過半個世紀,直至民國六十九年(1980),宜蘭線進行雙線拓寬工程,舊隧道因太狹小而廢棄,台灣鐵路局在舊道旁另闢新草嶺隧道


                39.jpg

               ↑-《12:06》吃飽後展開回程,步行進入舊草嶺隧道南口,進入隧道後頓時瞬間清涼了起來,沿線都有照明設施因此走起來相當輕鬆,隧道內車道地坪採用仿軌形式施做


                40.jpg

               ↑- 這段兩公里多的隧道走完全程約40~50分鐘,為增加步行中間的趣味性,還設計有鐵道音效來播放,你可以聽到各式列車進入隧道的錄音,想像一下復古的蒸汽火車在隧道中行駛的感覺

註:「火車行到伊都,阿妹伊都,丟,哎喲磅空內,磅空的水伊都…」這首幾乎每位宜蘭人都能朗朗上口的民謠「丟丟銅」,正是源自舊草嶺隧道,歌詞裡描寫的情境,就是滲水的水滴到行進中的火車窗上,滴答滴答的水聲讓人印象深刻


                41.jpg

               ↑-《12:32》隧道內泛黑的紅磚牆,這黑漆漆的牆壁,可不是灰塵之類的,而是當年蒸汽火車的煤灰所堆積而成,隧道在避難空間中也佈置相關鐵道文物設施,像是「石城車站」站名牌等,重現古早風情。而隧道內每隔100公尺就有一處標示牌,讓遊客知道自己目前所在的位置


                42.jpg

               ↑-《12:42》出舊草嶺隧道北口,完成步行舊草嶺隧道的行程,下次有機會要來體驗一下自行車騎在涼爽隧道內的感覺,續步行產道回到福隆車站,結束今天豐富的行程


                43.jpg

               ↑- 隆嶺古道附近地圖 (擷取於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隆嶺古道 舊草嶺隧道
    全站熱搜

    酸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